“你費盡心思想出的計劃,就為了破壞他辛苦構築的一切。而殺人這件事,隻是這個計劃的一個小部分。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态啊?”
“你心裡藏着對他的惡意,這仇恨深得連自己都無法解釋,正是它導緻了這起案件。”
才看完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惡意》,至今心情還沒有徹底平複,不僅因為作者本身的魅力,或許身為班主任這個職業,讓我的思緒更加複雜。
想要深刻感受這本書的魅力,不得不去了解他的作者——東野圭吾。他是一個有故事、努力又有天分的人。關于他,一個版面是不夠的,這裡我想介紹兩個方面的事兒:一是東野圭吾成為職業作家前的大緻經曆。1958年生于日本大阪,家裡經營着一個生意蕭條、賣鐘表、眼鏡、貴金屬等飾物的小店,1981年畢業于大阪府立大學工學系電氣工程,畢業後成立日本電裝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同時寫小說參獎,1986年辭職赴東京,開始成為職業作家;二是東野圭吾的創作曆程。前期作品以本格推理為主,偏重涉密解密和邏輯推理,模仿為主,中期作品不再拘泥于兇手和手法,關注犯罪動機的意外性,喻謎團于社會現實,這一時期具有“新社會派”的特點,一方面關注社會和人性,另一方面在叙事技巧上不斷創新,運用了雙線平行交叉式的結構方式,後期作品既重寫實又重手法,開創了“寫實本格派”,故事的中心也漸漸轉移,淡化謎團、淡化兇手的身份、重心在“犯罪動機”的懸念上,這一懸念滲透着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解剖和思考。
《惡意》是東野圭吾後期的一部代表作,堪稱巅峰。該書講述的是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和同樣身為作家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野野口修曾經的同事,現在的警察加賀經過一連串的分析推理和現場證據及口供,确定了他就是兇手,卻對犯罪動機不清不楚。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犯罪動機得以浮出水面,一切源于“我就是看他不爽”這一看似無比簡單卻又令人發憷膽寒的恨意。
談及此,不禁想原封不動的轉述原文中關于犯案動機揭幕前加賀的那段自白“我想起十年前親身經曆的那件事。你還記得嗎,我們班的小孩在畢業之後,用刀刺傷了一直以來欺負他的同學。當時,那個欺負人的主謀曾說了這麼一句經典的台詞:‘我就是看他不爽’”。整本書的焦點和終點都落腳到這一犯罪動機。這本書之所以經典,不僅在于其對動機的懸疑,還在于對發生命案是否必須要有大家都認可的動機存在這個問題的拷問,更在于對這一貌似不被認可的動機卻深藏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内心深處的社會事實的無情揭露。
誠然,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讓我激動不已的原因,引發了很多的感觸。因為職業關系,感受最深且不同于其他讀者的一點是對野野口修作案動機的認識和理解。我2009大學畢業,上班至今,當了近十年的住讀班班主任,遇到過很多問題學生。一般人對野野口修的犯罪動機感到不可思議,甚至可笑,而我堅信這種深層惡意的存在并深刻理解罪犯的心路曆程,這動機真的是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折不扣的事實。野野口修這種心态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通過調查二人的過去,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野野怨恨日高,日高是個非常好的少年,在野野受欺負時,他主動站出來解圍,然而恩德卻招緻了深沉的怨恨,恨他面對校園暴力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嫉妒他率先一步成為作家,恨自己未取得成就就已經患上了癌症,不想帶着這份憎恨死去,所以哪怕被抓也要貶低、诋毀對方的人格,以達到“死得其所”、死得暢快的目的。或許,對日高的恨除了基于對别人的羨慕嫉妒恨之外,還源于對自己言行懦弱的深層次的恨,其實隻要用心從事班主任工作的同志們,對于這一動機的理解都會來得深沉而徹底。
《惡意》讓我對班主任這份工作的意義和責任的認識更加深刻,對我的信念“用心愛每一個學生,成為他們的貴人”更加堅定。對能夠從事這一職業并做得很好感到自豪,對“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說法更加笃定。教書育人,育人遠遠高于科學知識本身的傳授,無論何時,我都會一直堅守這一觀念:用班主任敏銳的眼光和視角去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用高尚的品格和科學的方法去引導疏通、用無盡的耐心和愛心去照亮每個學生的内心,讓他們的心态積極向上,讓他們在陽光下活得更加陽光、更加舒暢、更加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