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繼續來欣賞文藝複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這幾件作品似乎不如之前講到的《大衛》、《創世紀》那樣人盡皆知,但從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來看,隻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1512年10月,我們上期所講到的米開朗基羅的教堂式壁畫《創世紀》完成了,伴随着極度彎曲的頸椎,小米大師終于可以卸下身上的擔子好好計劃一下自己的作品了。
可就在這個時間,性格多變的教皇尤裡烏斯二世又想起了他的陵墓,他一看《創世紀》這麼出乎意料,肯定是不能放過小米這個人才。
于是,陵墓雕塑的重擔再一次落到了小米身上。
但米開朗基羅此時是無奈的,甚至是排斥的。因為咱們上期講過,當初教皇來找小米修陵墓,給小米高興壞了,所以興緻沖沖地去找适合的石頭。但這個項目卻被中途腰斬,還受人陷害接了個當時世人都認為費力不讨好的天頂壁畫《創世紀》,所以估計小米就是氣不打一處來。
但不情願并不代表你可以拒絕,教皇在當時的社會就相當于天一樣,米開朗基羅隻能拖着疲憊的身體,繼續走向他的藝術人生。
《摩西》、《垂死的奴隸》、《被俘的奴隸》這三尊雕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這三座雕塑很像是米開朗基羅當時的心情寫照,看似是為教皇陵墓所作的,實則更像是表達自我情感的墓志銘。
《摩西像》創作于1513-1516年之間,其原形是猶太的先知。
《摩西像》 1516年 米開朗基羅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摩西是猶太人民族領袖,相傳他受到了上帝的啟示,于是回到埃及帶領猶太人脫離奴役,從埃及一路逃到了迦南,結束了猶太人被奴役的生活。(迦南:以色列附近、位于約旦河和地中海之間的部分所組成的一個古代地區名稱)
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是對青年時期的摩西的一個想象式的創作,摩西被設計為人神兼備的形象。他既有着人的外表與情感,又有着神一般的尊嚴。他雙唇緊閉,浪卷般的胡須生動的直垂下來,生動流暢又有些誇張。
摩西好像是在等待即将發生的一切,這是靜中帶動、瞬間要爆發的情感,這樣微妙的内容被米開朗基羅深深地刻畫了出來。
摩西表情威嚴端坐在椅子上,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着遠方,頭發上有兩個看似“角”一樣的形狀,有藝術史學家稱之為力量的象征。
他的形體姿态極具動感,肌肉飽滿堅實。修長的手臂能夠清晰可見突出的血管。這種極具創作意味的雕塑是米開朗基羅的又一個偉大的創新,為後世雕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對比起《大衛》,《摩西像》似乎更像是他自己當時的心态,粗狂大膽,想要從世俗中逃亡,掙脫統治壓迫與統治。這種帶有藝術家獨特風格的雕塑,也标志着米開朗基羅人性的成熟,在飽受磨難洗禮後的小米,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
下面咱們接着來說說另外兩尊雕塑《被俘的奴隸》、《垂死的奴隸》。
左邊這尊是《被俘的奴隸》,于1516年開始創作,也就是完成《摩西像》之後,所以說小米還真的是很忙,基本這幾年都沒閑着。
《被俘的奴隸》 《垂死的奴隸》
《被俘的奴隸》所表現的是一個健壯的青年,雕塑中的雙手被人反綁,奴隸表情本應該充滿痛苦的,但這裡卻絲毫沒有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對于壓迫者的不屈服。
男子的身體上呈現極度扭轉的姿态,他奮力想要掙脫繩子,身上的肌肉随着動作姿态而起伏,肌肉結構精準到令人驚歎。
右邊《垂死的奴隸》則是一位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将自己的左手枕在腦後,右手輕輕放在胸前,胸前的繩索緊緊地纏繞着他,這是一個被完全禁锢的身體,相比《被俘的奴隸》,這個青年顯得完全沒有力氣再去掙紮,但他顯然也想做出最後一點努力,但似乎無濟于事,他看上去更像是在等待命運無情的安排。
這三組雕塑都是米開朗基羅為教皇尤裡烏斯二世陵墓所創作的,雕塑中充滿了對命運的不滿與激憤。這其中有抗争、有妥協、有無奈,似乎從雕塑中能夠看出作者此時近乎于無奈的心情。
總之,在這種不情不願下,米開朗基羅完成了這些作品,并且成為了典範之作。也許這就是大師的能力,不管他願不願意,但總歸會還給你一個奇迹。
1519年,此時已經44歲的米開朗基羅重回到了故鄉佛羅倫薩,這個時候他又一次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巅峰——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做雕塑。
但是,這又是一次不情願的創作,甚至可以說是強迫症。因為在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時,一切早已發生了改變,此時的佛羅倫薩又重新回到了美第奇家族的手裡。但是,這個家族的統治者已經換着了利奧十世。
利奧十世是洛倫佐的兒子,他在重新奪回政權後便開始為家族修陵墓,按道理來講,他是應該支持的,畢竟在米開朗基羅還是小米的時候,他就得到了洛倫佐賞識,這個家族給予他很大的鼓勵與支持,也算是他的伯樂。
但此時早已物是人非,利奧十世沒有什麼耐心去和你訴說,他也沒什麼興趣和你談藝術。他需要的是在家族重新振興之後,大修陵墓,不愧對祖宗。
所以當年的小米早已變成了老米,也不再是洛倫佐在花園裡見過的那個小孩子。而當年的洛倫佐早已去世,老米現在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接着修陵墓。
“
在這裡我想表達一下個人一點不成熟的小感想:藝術是随着社會的文化變遷而産生的。對于藝術家來講,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他們的創作往往很被動,雖然藝術家們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創作,但卻鮮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被認可的藝術家們一大部分都是為權利而服務,但我們并不能說某位藝術家由于向權貴妥協就是低俗。就像米開朗基羅一樣,他一次次向權利低頭,卻并不妨礙他創造出驚世的作品,換句話說,真正有才華的人終究是會被發現的。
”
《晝夜晨暮》是聖洛倫佐教堂中最具盛名的藝術标志,在1520一1534年,在整整15年的時間裡,這個工程斷斷續續、反反複複,米開朗基羅用15年的時間,在一起向世人證明了自己傲人的才華,四尊雕塑像是家族的守護者一樣永遠定住在棺蓋之上,無論歲月如何,他們都一樣朝夕更替。
位于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是《晝》與《夜》的一對男女雕塑,中間位置那個非常眼熟的就是朱利亞諾公爵,你看着是不是非常熟悉,沒錯,這就是美術生們經常畫的小衛。
《晝夜晨暮》 1516年 米開朗基羅 聖洛倫佐大教堂
左邊的女神是《夜》,一個身材勻稱有些成熟的年輕女性,身體柔美柔軟,略微開始松弛肌肉将成熟女性的身材刻畫得十分寫實。她右手抱頭沉思,似睡非睡,好像是在思考着什麼事情,腳下的貓頭鷹正在暗示着黑夜的來臨。她周身都顯出一種疲憊之感,也許隻有黑夜來臨之際,她才能得到片刻的甯靜。
右邊的雕塑是《晝》,這是一尊極具陽剛之氣的雕塑,肌肉豐沛結實,身體充溢着無限的力量之感。雕塑整個身體傾斜向内,頭轉向外側,猶如在清晨中剛剛蘇醒一般。這尊雕像眼睛圓睜着,好像正在去打量着這個嶄新的一天,面容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
《晝夜晨暮》 1516年 米開朗基羅 佛羅倫薩 聖洛倫佐大教堂
在另一組雕塑中,是《晨》與《暮》,這是被安放在洛倫佐·美第奇的陵墓上方。《晨》所表現的是一位年輕女性,她斜倚着一側,在清晨中醒來,表情中還帶有些許的困意。女子的身體稍顯豐滿且富有彈性,相比《夜》中的女性來講,更具有一絲朝氣,周身充盈着一種青春之感,但其面部的神情中仍帶有憂愁,那是一種涉世不深,對嶄新世界的擔憂少女情感。
《晝夜晨暮》 1516年 米開朗基羅 佛羅倫薩 聖洛倫佐大教堂
在陵墓的右側是《暮》,這一件作品被雕刻成了一位帶有豐茂胡須的成年男子,深邃的雙眼中流露出成年人的平靜,這位成年男性斜躺着,身上的肌肉略顯無力之感,渾身散發的是一個成熟男性的疲憊,看似平靜中的他也在為世俗所擔憂,在暮色之後,甯靜的思考。
《晝夜晨暮》的雕塑作品可以說是米開朗基羅人到中年時期的巅峰之作,即便他再不情願,我們也仍然能看出老米對于作品本身的熱愛與精益求精。
1562年,已經87歲的米開朗基羅被他的徒弟喬爾喬·瓦薩裡邀請到迪亞諾學院,也就是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他成為了學院的名譽院長。
米開朗基羅晚年基本都生活在羅馬,于 1564 年 2 月 18 日自己的工作室中去世,終年89歲。
米開朗基羅雖然年少成名,但鮮少有順利的時候。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所有創作曆程都非常坎坷,甚至是不随人願。在《創世紀》之後他便成為了權貴手中的匠人,人人都欣賞他的才華,卻沒有人能夠真正地體會到一個藝術家渴望創作的内心。
也許隻有他這樣的人物,才能将逆境化為順境,将一些陵墓陪葬等等作為舉世矚目的藝術珍品。
縱觀米開朗基羅的一生是幸運的,他的才華能夠被世人所見,成為了文藝複興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雨後春筍般的複興時期迎來了自己的巅峰。他的一生也是很不幸的,因為直來直去的性格卻總是不能自由灑脫,永遠要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創作。
今天我們再來看他,必定會有很多種不同的解讀。但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永遠充滿活力的直率的男孩,一個肯為藝術獻出自己生命的偉大的藝術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