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貴州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什麼呢?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夜郎自大、黔驢技窮、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等諸類形容貴州的成語或諺語。其實,這三種觀念是古人對貴州有失偏頗的誤解,那麼它們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關于夜郎自大的由來與經過貴州是夜郎故地的主體區域,關于夜郎太史公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就開篇明義地說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可見司馬遷記之以“夜郎最大”,而非“夜郎自大”。一字之差,則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裡。“夜郎自大”一詞,《成語詞典》說是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绛妃》,其文曰:“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泊為尊。”這句成語是用來比喻坐井觀天,妄自尊大的,類似的情況在《史記》滇王與漢朝使者的對話中亦有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漢廣大。”可見,司馬遷的記載最先流露出自大情結的是滇王,夜郎王隻不過附和多了幾句嘴而已,“自大”的品牌遂從此由夜郎王代言,成了其專屬。加之後世文學作品的渲染以及文人的加工,“夜郎自大”一詞不胫而走,從此家喻戶曉。
滇王與漢使對問漫畫圖
“黔驢技窮”中的“黔”指的就是貴州嗎?“黔驢技窮”一詞出自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原文記載如下: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黔之虎食入黔驢漫畫圖
在說“黔驢技窮”之前,我們先厘清相關曆史信息。柳宗元創作《黔之驢》的時間是為唐朝中後期,此時的地方行政區劃是“道、州、縣”三級。而文中之“黔”指的是黔中道,所轄範圍大緻涵蓋今天的湖南西部、重慶東南部、貴州大部和湖北西南部一帶,并非隻指今貴州。之所以把“黔驢技窮”中的“黔”誤認為是現在的貴州,應該是随着曆史的發展和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黔”逐漸成為貴州的代稱的緣故,後人在不清楚相關曆史信息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誤把“黔”認作今貴州也是情理之中。但有一點需要正名,從柳宗元所要表達的情況來看,黔中道本無驢子,“黔”之虎所食之驢是為“入黔之驢”,“技窮之驢”亦是“入黔之驢”。
唐黔中道行政區劃圖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是這麼回事!浙江文人王世性來到貴州時,在《黔記》中說到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是對貴州地理和氣候特征的概括,這本是一種形象性的描述,并沒有什麼貶義。可是,由于某種偏見,人們常常從負面上去理解它,遂三人成虎,從而又誤導了廣大人民群衆對貴州的認識。其實,它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貴州的地形和氣候特征,貴州高原跬步皆山,氣候濕潤,有山、有水、有河流,這恰恰是貴州的天然優勢所在。“人無三分銀”這是過去時人的說法,曆史上,貴州的經濟一向落後于全國,嘉靖《貴州通志·财賦》載:“天下布政司十有三,而貴州為最後,故貴州财賦所出,不能當中原一大郡。”曆史上貴州發展的不足我們無法改變,但今天的貴州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貴州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奮鬥,以及全國上下的支持與幫助,現今的夜郎故地——貴州,已是“多彩貴州”。
好山好水的荔波小七孔
貴州,一個充滿神秘而又精彩的地方。兩千多年前滇王的一句發問,不經意間使貴州成了“夜郎自大”的代言人;“入黔之驢”偶遇“黔”山之虎,一招過後而無計可施,遂成虎口之食,于是便有“黔驢技窮”一說,從此人們一聽此說便會想到貴州;對于“三無”的貴州,由于某種偏見的存在,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曲解了貴州,從以上我們知道了它們的由來。雖然這其中會有一些誤解,但我相信,隻要大家真正了解了它們的來龍去脈,自然就理解其含義。
貴州貴定縣金海雪山景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