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納社會保險一輩子,退休以後領取的基本養老金會有2~3部分構成。按照《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005年國發38号文件),大多數人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待遇,隻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國發1997年26号文件實施前參加工作的人員,現在退休的老人,會在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上再發放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有點像建立個人賬戶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待遇的一種補償。
現在,我們平時繳費産生的養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待遇哪一部分更高一些呢?一般來說是基礎養老金更高。
(一)基礎養老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等于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1 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現在很多地方也稱之為退休養老金計發基數。
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一般在0.6~3之間,對應着我們按照60%~300%基數繳費的檔次。特殊人群也會低于0.6或者高于3,比如說四川省過去一些老人是按照40%的檔次繳費,深圳一些職工是最低可以按照最低工資基數繳費。因此,有一些人的平均繳費指數是0.4~0.5,也不要吃驚。
如果按照大多數人的繳費檔次計算,當平均繳費指數是0.6~3時,每繳費一年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取0.8%~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或者養老金計發基數)。
一般來說,養老金計發基數是高于全口徑社平工資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5月開始,我國統一使用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上下限的核定依據。但是過去養老金計算使用的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了實現平穩過渡,因此養老金計發基數會逐漸向全口徑社平工資靠攏。比如說2022年山東養老金計發基數是7182.5元,而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社平工資隻有6633元(年工資是79597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首先參保繳費時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的,每繳費一年積累餘額相當于個人月社會平均繳費基數的96%。
當參保人是60%的繳費基數和300%的繳費基數,繳費積累的個人賬戶餘額實際上分别是57.6%和288%的當年月社平繳費基數(即上年度社平工資)。
如果是6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39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這樣就等于57.6%÷139,結果隻有社會平均工資(當年月社平繳費基數)的0.414%。這種情況下,隻有基礎養老金待遇的一半左右。
如果說社平工資和養老金計發基數實現了并軌,或者社平工資的增長率等于個人賬戶記賬利率,有關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就跟社平工資挂鈎了。
如果是300%基數繳費,個人賬戶養老金是2.07%的社平工資,還是略高于基礎養老金(2%)一點。由于能夠按照300%基數參保繳費的人群很少,所以這樣的概率很低很低。
一般來說,社平工資增長率會高于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的,計發基數也高于社平工資,所以會顯得基礎養老金更高。
總體來說,大多數人參加養老保險繳費的話,産生的基礎養老金是高于個人賬戶養老金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