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安倍晉三首相任期

安倍晉三首相任期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04 09:14:28

都市快報訊 昨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辭去首相職務一事成為焦點,辭職原因是受舊疾潰瘍性結腸炎發作等影響。

在當天記者會上,安倍晉三介紹,13年前因潰瘍性結腸炎突然發作,他辭去了首相職務,當時給國民帶來非常大的疑惑和不安。之後,安倍晉三又重新擔任首相,在近8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努力控制該疾病。今年6月定期身體檢查時發現該病再次發作的迹象,7月中旬身體狀況突然惡化,8月上旬确認潰瘍性結腸炎再次發作。

這令大衆的目光落在了潰瘍性結腸炎上。這到底是種什麼疾病,讓日本首相飽受折磨?為什麼在經曆了13年的鬥争後,安倍晉三的病情還是惡化了?

安倍晉三首相任期(安倍晉三昨日因健康原因辭去首相職務)1

66歲的安倍

已與潰瘍性結腸炎

“糾纏”了大半生

讓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安倍晉三的患病過程。2011年,他曾與自己的主治醫生公開進行過一次談話,并發表在日本《消化》雜志上。

今年66歲的安倍,其實在上初三時就第一次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的症狀了,高中時又出現同樣症狀,當時醫生開了“整腸藥”,症狀便自行緩解了。距離第一次發病10年後,他才被确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随後他一直有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皮質醇治療。

1998年,他說自己“隻能依靠點滴生活”,體重從65公斤降到53公斤。

2006年當選首相後,安倍在國外訪問期間“感染病毒性腸炎”,導緻潰瘍性結腸炎症狀再次加重。

2007年9月,安倍正式表示辭去首相一職,并宣布自己“腸胃功能障礙”。此後,在服用美沙拉嗪口服緩釋劑下,症狀得到了緩解,他的炎症指标CRP為0,内鏡也沒有發現病竈。

2012年,安倍第二次當選首相。

2020年8月27日發售的日本刊物《周刊文春》,安倍就診的慶應大學醫院相關人士稱,安倍接受了一種血液治療,也就是先抽取血液去除引發炎症的相關要素後,再重新注入身體。

這樣算來,從十幾歲開始,安倍和潰瘍性結腸炎已經“糾纏”了差不多50年。

越是低齡發病 越容易“糟糕”

潰瘍性結腸炎(UC)屬于炎症性腸病(IBD)的一種,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高峰年齡段通常在15-35歲和50-55歲,當然由于個體差異,青少年發病的也比較多見,最小的還有3歲的患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消化内科主任、炎症性腸病中心負責人曹倩表示,越是低年齡發病,越是預示着疾病以後可能不容易控制。

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生在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一種慢性(一般指病程超過6周)炎症性病變。這種炎症常導緻腹瀉、血便、腹部絞痛和排便緊迫。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尚無定論。曹倩認為,以安倍為例,精神壓力大、工作疲勞都有可能造成病情加重。“可能是基因、環境、免疫和其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觸發了機體的炎症過程,而且這個炎症過程無法正常關閉最終導緻了疾病的發生。炎症過程一旦開啟,雖然無法被關閉,但卻是可控的。”

活動期火山爆發

緩解期像火山休眠

以前,潰瘍性結腸炎在國外比較多見,不過随着社會整體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國得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多了起來,預估目前中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在十萬分之二三,有着從罕見病到少見病甚至發展為常見病的趨勢。此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同。

在曹倩所在的浙大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中心,每年接診從全國各地轉診來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1000例左右。

“我們會把這種病稱為‘綠色癌症’,意思就是說它雖然大部分情況下不影響患者的壽命,但是它會伴随患者終身。”

曹倩說道,患者會經常處于疾病活動期和緩解期交替的過程,活動期就像“火山爆發”,每天要跑十幾二十幾趟廁所,持續血便,腹瀉,腹痛,導緻出現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大出血等并發症;而緩解期就像“火山休眠”,患者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目前雖無法完全治愈 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曹倩坦言,現在還沒有完全能夠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過藥物來有效地控制症狀,如氨基水楊酸制劑、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重度潰瘍性結腸炎還可以進行全結直腸切除手術。

“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全世界大約有20%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其餘可以利用藥物控制病情。

像安倍做過的“血液療法”,其實是選擇性白細胞吸附療法,原理和血透類似,把血管裡有炎症的白細胞過濾出來,再把血液輸回去。曹倩介紹,浙大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中心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能夠做白細胞洗脫的機構。

需要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沒有單一的通用治療方法,治療因人而異,即便是兩個具有相同症狀和相同嚴重程度的患者也可能會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易被誤診 剛開始或以為是痔瘡

潰瘍性結腸炎跟一些疾病的症狀差不多,僅憑X射線和結腸鏡檢查很難區分。這麼多年研究下來,曹倩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在一開始并不能确診為炎症性腸病,特别是早些年醫生對此疾病的認知也不夠,因此容易被誤診。

她講了一個比較令人惋惜的例子。5年前有一個外省來的小夥,20歲左右,身高連1米5都沒到。大概是因為身高而自卑,曹倩見到小夥的時候,他寡言少語,臉上表情冷漠。

小夥大約從初中開始出現血便,最初沒有很在意,以為是痔瘡。次數多了,來到當地的醫院檢查,做了腸鏡,醫生的診斷是普通腸炎,開了點藥,症狀有所緩解。然而血便還是反複發作,卻一直沒有明确病因。5年後,小夥的父親帶着他來到浙大邵逸夫醫院,确診是潰瘍性結腸炎,這才用上了一線藥物。

“這個病人很可惜的,發病的時候正在生長發育期,沒有及時對症治療,不但長不了個,還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本來用初級的藥物就能控制住病情。

6年前,還有一個22歲女孩子,懷孕三個月了,因為血便次數過多引發貧血,被送到醫院急診,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是潰瘍性結腸炎。

曹倩回憶,其實這個女孩血便有半年了,剛開始量還不多,以為是痔瘡出血。由于妊娠期加重了病情,處于疾病活動期,一下子血便次數增多,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

那天在急診室裡,女孩本來要做引産了,被曹倩一把攔了下來,通過激素等手段控制住了病情,并保住了寶寶。後來寶寶順利出生,一家人對曹倩非常感激。

不過,在過去的六年裡,做了媽媽的這位女孩還是因為“任性”導緻病情再次複發。生完孩子的第二年,她自我感覺恢複得挺好,就擅自停了藥物,結果再次引發重症,當時藥物已經無法控制,不得不做了全結腸切除手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