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我國源遠流長,有些更是成了大家日常生活中張口就來的“金句”。但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其實很多詞句的意思都發生了改變,被人們“錯誤”使用。我最近就遇到這麼一件事。
我隔壁有個小朋友,正在讀小學。有天我下班回家,他找到我,說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當時我還覺得很詫異,因為他在學校一直都表現很好,學習也是名列前茅。這樣的學生為什麼會被老師批評呢?這不由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就問他原因。他說最近班裡舉行節目表演,有一位同學上去唱歌,他覺得很好聽,就大聲誇贊“此曲隻應天上有”。但老師聽到後,卻批評了他,說他是在“罵人”。對此他表示很不解,他對古詩詞很感興趣,平時也很喜歡看相關節目。看《中國詩詞大會》的時候,他看康震老師也說過這句詩,用來誇台上的選手。
現在他拿這句詩誇同學卻被老師批評,他不懂到底是為什麼,于是便找我尋求答案。那麼“此去隻應天上有”這句詩到底有什麼問題呢?老師因此批評他到底對不對呢?
其實這位老師的批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确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句詩看似是誇音樂好聽,但其實隻要了解背後的故事,就知道這句詩真不是誇人的,而是罵人的。
這句詩出自“詩聖”杜甫的《贈花卿》,全詩如下: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的表面意思是:美妙動人的絲管樂聲,整日在錦城上空飄揚,一半随着微風蕩漾在江面,一半緩緩升騰飄散到雲間。這般動人的樂曲,隻應該出現在天上,俗世之人又能聽到幾回?
根據這首詩表面的意思理解,似乎真的是在贊美樂聲。那為什麼老師卻說他在“罵人”呢?其實主要原因是出在這首詩的背景故事裡。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好在蜀中漂泊。當地有一位将軍花敬定,曾平叛有功,被皇帝嘉獎,按理來說這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但這個将軍卻是一個居功自傲之人,他自恃有功便整日貪圖享樂,舉辦各種酒宴。
如果隻是這樣,可能最多也就被诟病幾句,不會引得杜甫作詩。可這個将軍卻有點得意忘形,他舉辦酒宴的時候擅自僭越使用天子音樂。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是有嚴格等級制度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臣子使用天子音樂,往輕了說是不給皇家“面子”;往重了說,這就是紊亂綱常的大逆不道之罪。
杜甫雖然一生坎坷,仕途不順。但他有着強烈的報國之心,而且本身就是書生。對于禮儀制度看得很重。見花敬定這般行事,自然是看不過眼,于是便寫了這首詩贈給他。表面上是說花敬定每天聽的音樂好聽,但實際上卻是諷刺花敬定“僭越”,是委婉地罵他“目無法紀。”
知道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我們再回看老師批評這位學生的事,其實就很好理解了。老師也是站在曆史的角度,去看待這首詩,他因此罵學生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我們也需要辯證地去看待這個問題。這句詩雖然原本确實是諷刺罵人的詩句,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流傳,其實大家都已經接受了它用來誇音樂好聽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必要一直“墨守成規”,其實完全可以根據語境,去理解它的新含義,這其實也是一種“約定俗成”。
對于這件事,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