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8-03 00:14:39

編輯導語:演繹推理是嚴密的邏輯推理,在作者看來,培養基于演繹法的成事能力或許更能幫助我們推廣産品。本文分享了作者是如何通過演繹的方式從0到1推動業務落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1

最近公司開會時,領導有提到:3年經驗的産品經理應該怎樣怎樣、5年經驗的産品經理應該如何如何。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如果抛開壽命不談,100年的産品經理,1000年的産品經理,應該是什麼樣呢?我所想的不是狹義的産品經理這個崗位,而是如何更好地“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我認為成事能力的提升,本身是沒有天花闆的。人們經常提到的瓶頸,也許是受人類天性裡本能的學習模型所限制,若能清醒認識到自己認知的邊界,并打破桎梏,堅持學習和獨立思考,始終有能更接近真理的機會。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簡單将“成事能力”分為下面幾個層級:

  • 第一層:沒有獨立思考。别人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 第二層:能獨立地感性思考。感覺怎麼做合理,我就怎麼做。
  • 第三層:能獨立地理性思考。能根據一些理論、數據分析或用戶研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 第四層:有基于歸納法的成事方法論。
  • 第五層:有基于演繹法的成事方法論。
  • 第N層:上帝的方法論。也可以稱為真理,接近這個真理,是我未來學習和思考的目标。

你站在每一層回過去看上一層,也許都會覺得上一層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分享第五層:基于演繹法的方法論。第五層與第四層的唯一差異是“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區别。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其中的差異,我拿做産品舉個例子:

歸納法做産品:“我看到其他競品做法跟我們不同,然後根據經驗去分析了不同的競品,以及不同方案下背後的原因,歸納出一套方法,形成自己的策略。”

演繹法做産品:“我思考業務的本質和第一性原理,以此出發進行邏輯推演,考慮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更好的機會點或做出更好的判斷。”

歸納法簡單的說,是基于經驗的方法論。而演繹法則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和邏輯的方法論。隻要第一性原理成立,且邏輯嚴密,理論上能夠由抽象演繹出具體,由已知演繹出未知,是更具全局觀和創新力方法論。

最近在閱讀《第一性原理》和《貝葉斯的博弈》後,對演繹法有了一些新理解,因此借着這股新鮮勁,我打算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當前所負責的“電商分享裂變”業務,并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用演繹的方式從0到1梳理一個業務的過程。

第一步:找到本質

首先要找到分享裂變業務的本質。在大部分電商行業中,分享裂變業務是指:通過用戶分享,幫助企業更高效或更低成本的傳播産品價值,以吸引更多潛在用戶,創造更多營收。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中,相較于廣告投放、地推等獲客手段,分享裂變得益于其獲客成本更低,是其他獲客方式的一種重要補充。

基于上述定義,可以将該業務流程進行最簡化的抽象如下: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2

上圖省略了很多具體事項,僅保留了最“抽象”的流程。抛開所有具體的、表象的東西,更便于我們理解業務的本質,這也是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做産品的最大差異。畫完上圖後,我驚訝的發現,這跟香濃的信息傳播模型(如下圖)是很相似的。傳播者将産品價值信息編碼成不同的形态,通過不同的渠道傳遞給了産品的潛在用戶;潛在用戶接收到産品信息後,進行理解,如果感知到産品價值,便會付出行動(購買公司産品或服務)。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3

這讓我理解到,很多事情當回歸到本質時,其實是相似的,分享裂變業務其實就是以用戶作為傳播者的信息傳播。換句話說,分享裂變業務的好壞非常依賴于“分享者”是否分享,以及“被分享者”是否付出行動。

而被分享者是否願意付出行動,則依賴于分享的内容是否對其有價值。因此,我這裡将分享裂變業務增長的本質可以理解為:讓用戶有更強的動機去傳播産品價值。如果用戶分享的内容沒有産品價值,那麼無論有多少人分享,都達不到目标。

例如我們會看到一些公司做出了全網瘋傳的裂變活動,但是卻沒有人知道這家公司的産品是做什麼的,導緻并沒有帶來最終收益;另一方面,如果用戶沒有足夠的分享動機,即使承載了有價值的産品信息,也無法得到很好的傳播。

可以理解為,産品價值信息是1,而用戶的分享動機,則是後面的0。要想裂變業務有大的增長,在1不變的情況下,後面的0則是關鍵。因此,業務的核心可簡化為:如何提高用戶分享動機。(如下圖)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4

那麼基于簡易用戶決策模型:動機 = 感知價值/感知成本 – 1。當用戶感知行動帶來的價值大于成本時,用戶會付出行動。基于這個行為公式,我開始向下推演,探索能讓用戶提高分享動機的可能性和機會。

第二步:向下演繹/拆分

基于公式不難得出要想要提高動機,有兩個手段,分别是“放大分享者感知價值”“降低感知成本”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5

接着往下,我們需要結合分享裂變業務以及公司産品的特性,思考分享者的價值和成本分别是什麼。也許你能夠立馬想到一些價值和成本,例如金錢價值、時間成本等。此外,有本關于分享書籍《瘋傳》裡面歸納出了STEPPS六原則同樣值得借鑒。STEPPS包含了六個引起用戶傳播的深層原因。分别是:

  • 社交貨币:人們在乎自己的社交形象,願意分享一些能提升自己社交形象的信息。
  • 誘因:人們會因為一些線索的刺激,突然想起産品的信息。
  • 情緒:人們有表達情緒的意願,特别是驚喜和憤怒等情緒更容易引發傳播。
  • 公共性:當人們看見别人做某事或擁有某物時,會考慮自己是不是也需要。
  • 實用價值;用戶會分享具有實用價值的信息,也會為了獲得實用價值而進行分享。
  • 故事:故事的形式更容易被記住和傳播。

不過,《瘋傳》的六個原則是基于歸納法得出的,并不是不重不漏的。并且,這六個原則中,有的是關于流量的(誘因、公共性),有的是關于獎勵内容的(社交貨币、實用價值)。

嚴格的說,要梳理出所有的價值和成本,更好的做法是回歸到神經學或心理學這類基礎學科,從更底層的角度來思考用戶價值和成本有哪些。但這似乎又難度太高。

因此,秉承着有限理性的原則,我結合分享裂變業務的特點和《瘋傳》裡的内容,做了如下梳理(當然也并非不重不漏,但我認為已經能覆蓋到大部分的價值與成本)。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6

也許有朋友認為,這種分析方法,與“基于目标拆解增長公式”有什麼區别呢?我認為這兩者的差異主要在于:增長公式更加具象,更好量化,考慮範圍相對更窄,比較适用于一些非常具體的業務。而基于第一性原理進行演繹的方式,雖更加抽象,但覆蓋度更全,更容易發現潛在的機會點。分析到這個階段後,演繹過程基本結束,後續則是結合業務現狀思考和判斷機會。

第三步:結合業務,判斷機會

第三步與正常增長工作中的業務判斷類似,都是基于拆分的結果,通過數據分析與調研等手段,判斷增長的機會點。

以放大感知價值為例,基于第二步中拆分的不同價值,結合平台業務,我們可以先做出基于現狀的梳理,如下圖:

如何在業務及收尾方面創造價值(用演繹法梳理業務)7

将産品當前“已經做了的模塊”和“可以嘗試的模塊”分别放到對應的“價值類型”的下面。再之後,則需要根據價值類型,對業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判斷。

1. 縱向判斷

縱向判斷:判斷已覆蓋的模塊/價值的增量空間。

  • 當前各活動的表現情況是怎樣的?
  • 我們是否應該将某個類型的活動做得更深入?
  • 繼續優化某活動,能帶來的增長有多少?

要做出上述判斷,我們需要結合産品數據和用戶調研,将當前所有已經覆蓋的價值或已上線的裂變功能進行逐一梳理和判斷。

例如:如果現金類“全額返活動”的參與率已經達到90%,遠遠大于其他同類活動,那麼再繼續優化該活動,随着邊際效用遞減,後續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大。我們可以判斷出這裡并不值得再投入過多資源。

又比如,當前積分類“邀請活動”的參與率隻有5%,遠遠低于其他類型活動。我們就要可能需要做一些用戶調研,了解用戶參與率低的原因,如果發現這些原因有合适的解決方案,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裡是有機會的。

2. 橫向判斷

橫向判斷:判斷尚未覆蓋的模塊/價值的增量空間。

  • 能否讓更多的人參與分享?
  • 是否還有一些價值類型沒有覆蓋到?
  • 覆蓋這些價值類型,能帶來多大的提升?
  • 我們是否應該嘗試利用提升社交貨币的手段來刺激更多用戶加入分享?

橫向判斷則需要考慮如何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分享中來,這同樣要結合數據和調研。

例如平台的活躍用戶中,僅有10%的用戶參與過任意類型的分享活動。那麼可以針對未參與那90%的用戶進行調研,判斷出他們想要的價值類型以及“程度”。例如發現他們90%對有趣的内容更在意,則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内容相關的分享活動來撬動這部分用戶分享。

第四步:根據判斷結論,執行落地

結合上述兩種判斷思路,我們可以對業務有較為清晰的診斷。後續則可以根據診斷結論,綜合比較不同的機會點,分析出當前最具潛力的增長機會,再提出對應的産品假設和方案去解決,以及後續持續的複盤疊代即可,這裡就不再贅述。

結語

本文主要是分享基于本質進行演繹分析的方法論,着重在于找到本質以及往後的邏輯推演的環節,這種方法論非常抽象,但很有意思。如果喜歡具體方法論的朋友,也可以閱讀我之前的文章《我的産品方法論》。

此外,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發現要将演繹法運用在産品工作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例如在拆分不同的價值和成本類型時,我依然隻能依靠經驗和主觀判斷進行分類。但理解了基于本質的演繹分析方法,仍然有兩個好處:

1)更能理解所有基于歸納法的理論都有其邊界和局限性;背後其實有更為準确的演繹法存在。

2)在用演繹法梳理問題的過程中,能找到更明确的學習和思考方向。

#專欄作家#

愛學習的Keyda,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主要專注在線教育和電商類産品增長,擅長遊戲化設計,定期分享産品設計和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