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得劉邦和呂後的信任,樊哙應該是秦漢時期的第一人,早年漢高祖劉邦流亡芒砀山,樊哙就已經跟随劉邦了。滅秦之戰,樊哙是大将先鋒,勇猛無當,經常率先登上城牆。但樊哙并不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他非常精明,在鴻門宴,他一句話就讓劉邦放棄了身份,從小路上逃走了。
秦朝滅亡之前,楚懷王熊心曾和各路反秦勢力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到最後,劉邦乘着項羽在巨鹿大戰之際,率先攻入了鹹陽,但也得罪了項羽。彼時,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項羽因為劉邦率先進入了鹹陽,以及範增的勸谏,打算殺了劉邦,為了化解危機,劉邦選擇了赴項羽的鴻門宴。
鴻門宴上,劉邦成功憑借自己的口才說服了項羽,讓項羽打消了殺心,但範增卻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于是叫來項莊在宴上舞劍,借機殺掉劉邦。當時劉邦身邊隻有張良,張良雖然智謀不凡,但終歸是文人,對于項莊有所圖謀的劍鋒根本沒有辦法,就出去叫了樊哙。
樊哙得知劉邦有危險,不顧自身安危,持盾撞開項羽的護衛,闖進了大堂,并将項羽給罵了一頓。項羽本身就是猛将,樊哙雖然罵了他,但并不妨礙他對樊哙的欣賞。項羽給樊哙賜了一杯酒以及一塊生豬腿。樊哙就在大帳中間坐了下來,用刀切着生肉吃了下去。樊哙的出現,給劉邦解了圍,幫助劉邦化解了刺殺的危機。
稍後,劉邦借着如廁的名義出了軍帳,這時的劉邦已經起了逃走的心思,但他好歹是一方諸侯,這麼離去實在太狼狽了,所以一時間下不了決心。樊哙看出了劉邦的猶豫,對劉邦說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就是這句“大行不顧西謹,大禮不辭小讓”讓劉邦下定了決心,從下路逃走了。
“大行不顧西謹,大禮不辭小讓”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要走很長遠的路,就不要去細究每一步是怎麼走的,要行大禮,就不要在乎小細節上的不足,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為人處事方式。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也有類似的體現,主角克裡斯穿着很髒的衣服去面試,面試官問了克裡斯一個問題:
“克裡斯,如果有個家夥連襯衫都沒穿,就跑來參加面試,你會怎麼想?如果我最後還雇了這個人,你會怎麼想?”
對于這個問題,克裡斯是這麼回答的:
“那他穿的褲子一定十分考究。”
當時看的時候就非常有感觸,是啊!人總有狼狽的時候,但因為狼狽就要放棄希望嗎?“大行不顧西謹,大禮不辭小讓”,隻要堅定目标,奔跑的人永遠是大寫的人,穿得再髒再爛,都不會慌張。
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要讓細節以及外在形象束縛住前進的腳步,努力奔跑的人,再失敗也不算狼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