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三十載,耕耘小小方台,時光易逝莫徘徊。苦鑽學教法,勤讀積文詞。
春去秋來青絲白,始終難改心癡,傾心付出欲為誰?滿園桃李豔,紅紫鬥芳菲。
這首《臨江仙·歲月如歌》是桂東縣漚江中學崔錦遐填的一首詞。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這首詞書寫的也正是她從教數十年的詩意人生。
“愛”在教育中同行
崔錦遐,桂東縣漚江中學教師。自1986年成為園丁,站上講台以來,已度過了36個春秋。這一路走來,她不計辛勤一硯寒,育無數桃李;不斷精進做研究,學海泛遠舟。
夏沔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崔錦遐老師一直銘記這句話,堅持“愛與教育同行”,讓學生深感溫暖。
1986年9月,崔錦遐初次任教,面對的是一群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班上有個“讨厭的”男生,喜歡和同學打架,借同學的錢也不及時還。她開導了男孩很久,他才說出實情:父親因盜竊被判刑,母親一人維持一家四口的生計,家貧,學習用品也買不起,他隻好向同學伸手借,卻苦于還不上。同學們嘲笑他是“勞改犯的兒子”,所以他才動手打嘲笑的人。崔老師了解情況之後,不僅幫他把欠款還了,還教育了那些嘲笑他的學生,此後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也未停止。後來她調走了,男孩惦念着,四處打聽她的去向。
而後這些年,她的工作陸續有調動,對學生的滿滿關愛卻沒有變過。幫過父母離婚險些辍學的小男孩補交學費,購置生活用品;覺察到優秀女學生異樣的不安,鼓勵母親患重病無心念書的她不要半途而廢,并想辦法解決她的學費問題;對孤獨膽小的男孩噓寒問暖,用表揚和鼓勵幫他找回自信……她不是班主任,但她充滿責任,她堅信,一次幫助、一次援手有可能使弱勢學生擺脫心靈的陰霾,擁有溫暖一些的人生。
“研”在教學中漫溯
教師,不僅僅是教書匠,還是研究者。教師要通過教學研究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崔錦遐始終奉行這一點。
她經過幾年的摸索與探究,開發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學校課程融合教學”的模式,即圍繞語文教材的單元重點或者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專題為主題,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将研究成果整理加工成校本課程(教材),并據此提煉了“3111”教學主張:
“3”:語文、研究性學習、學校課程等三門課程融合教學;
“1”:一個重心——每次活動聚焦一個單元重點或者一個社會熱點;
“1”:一個主題——每次活動設置一個活動主題;
“1”:一個目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語文、研究性學習、學校課程融合教學”這一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習内容,增強了學習興趣,開拓了視野,鍛煉了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活動能力,陶冶了思想情操。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地起到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她轉變傳統教學觀,打破課堂就是陣地的封閉式教學模式,沖破教材、課堂和校園的局限,采用開放式教學的形式,讓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既增長了知識,也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同時掌握了搜集資料、實地采訪、調查研究等方法。
長期以來,崔錦遐還習慣于将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感悟等撰寫成論文,促進總結反思,提高專業素養。她發表論文13篇;教學論文獲市級以上獎勵28篇;教學課件、教學設計、課例、案例等獲市級以上獎勵24個;開發的校本教材(課程)獲市級獎勵3本,其中《深谷幽蘭》《古詩詞與傳統節日》獲市一等獎。
“導”在教學中開花
每個孩子都是有差異的個體,在教育教學中,崔錦遐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的個别輔導,發展學生特長,讓他們“飛”得更高。
對有寫作興趣的學生進行指導,崔錦遐注重挖掘他們的潛能。這樣的學生,在她的精心輔導下,寫作水平提高大大提高。除了加強個别輔導之外,她還鼓勵他們參加作文比賽,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信心。她指導學生參加作文大賽,7人次獲國家級獎勵,7人次獲省級級獎勵,2人次獲市級獎勵獎。
對研究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崔錦遐常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活動中獲得成長,提高素質。活動出成果,實踐出真知。在她的耐心指導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桂東,藏在神仙懷裡的瑰寶》省一等獎,《我愛你,人間仙境》獲市二等獎,《在那遙遠的地方》獲市三等獎,《“好家風”進校園》市二等獎,《身邊的文化遺産》獲市一等獎,《抗擊疫情,我們的共同職責》獲市三等獎。
“黑發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春秋”。崔錦遐幾十年如一日,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潛心研究教育教學,勇于開拓創新,用行動默默書寫了教育的詩意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