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是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源自陝西的一處自然景觀。
這裡的“泾”,說的是泾河,發源于甯夏六盤山地區;“渭”指的是渭河,發源于甘肅,經陝西而入黃河。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區交彙時,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
後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意思的是,曆史上到底泾河和渭河哪個水更清,哪個濁,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說法。
春秋時期,《詩經》有“泾以渭濁”,故有人認為在春秋時代是“泾清渭濁”。
唐代唐詩中杜甫有“濁泾清渭何當分”,“旅泊窮清渭,長吟忘濁泾”等,其詩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說到“濁泾”(渭清泾濁)。
宋代記載中和唐代一樣“清渭濁泾”,我們不應該懷疑古人的觀察能力,隻能說那個時代看到的就是清渭濁泾。
清代乾隆派陝西巡撫秦承恩,對泾渭進行考察得出了“泾清渭濁”的結論。
小編覺得, 應該是曆史上不同時期,因為自然條件的變化,泥沙含量不同,呈現的結果也不一樣。
比如小編我在這個時代拍到的,兩條河就沒有一條是清的。
首先介紹泾渭分明在那裡看。如圖所示,泾渭分明在西安東北方向。行政上屬于高陵區。
從下面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泾渭分明的觀賞角度,應該是北岸距離比較近。南岸走渭河河堤路,距離有點遠。
如果要近距離觀察,必須進一個叫做灞渭橋車遊濕地公園的景區,交納15塊錢門票。據當地人講,也是能夠接近的。但是據小編觀察,南岸沒有比較高的觀景台,如果高度不夠,應該是看不見的,或者角度不是很好。
小編因為帶着無人機,在南岸河堤路試飛了一下,沒有看到。所以去北岸觀賞。從河堤路往東七八公裡,有一個渭河橋,過橋左轉2公裡就到了。
站在如圖中北岸觀景位置(紅色1),能夠看到的是這樣的,面前比較寬的是渭河,右手這個支流是泾河。
觀賞角度不理想,小編趕緊把無人機飛上去觀察。如圖這是無人機在南岸高度120米拍下的兩河交彙。
可以看到,水的顔色略有不同。泾河稍微清一點。但總體上,可以說兩條河都是黃色的。
我選擇這個日子,不是暴雨之後,是連續幾個晴天後拍攝的。應該說這個場景就是泾渭分明這個時代的一個常态。
拉近看兩河交彙處。确實沒有太大差異。
已經飛得很低了。擔心無人機掉下去就沒敢再下降。
渭河上遊。
渭河下遊。
好了,關于泾渭分明,到底是那條河水清,那條河水濁,我的無人機給出了答案。
應該說,看到這個圖片是很沉重的,古代幾千年,總有一條河是清的。現在,兩條河沒有清的了。可見我們的環境破壞有多嚴重。
希望未來經過若幹年環境治理,還能觀賞到泾渭分明的場景。
圖文 | 成英文
編輯 | 段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