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6 11:53:49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1

專訪

在年代、著者、來曆均神秘莫測的古書《山海經·東山經》中,有如下的記載:“又南水行七百裡,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裡。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鳣鲔。”鲔是鲟魚,其中我們最熟知的便是白鲟,這個被千年古書記載的生物卻在2003年後,再也沒有出現在人類的視野裡。

2002 年 12 月 11 日,在南京下關一帶,漁民誤捕了一條 3.3 米長的白鲟,雖經南京漁政工作人員和科學家的全力救治,但因傷勢過重最終沒有救活,這也是長江下遊最後一次該物種的記錄。2022年7月21日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正式宣布白鲟滅絕。《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收入了這個在地球生活了上億年的物種最後的一手珍貴圖片……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2

近年來,長江大保護行動備受關注,而水生動物種類的多樣性則是反映長江水質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水生動物生活環境的隐蔽性,相關影像資料較少,為長江生态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基于這樣的“前情提要”,《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問世。該書由南京市水産科學研究所組織編寫、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全省首本以水生生物為題材的原色圖鑒,共收錄了本土水生動物原色圖片512餘幅和210種在南京生活分布的水生野生動物,包括2種水生哺乳動物、109種魚類和19種兩栖爬行類。此外,還包括水生生态系統中不起眼卻非常重要的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類等無脊椎動物60餘種。

“不隻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生物,還有一些少見甚至第一次發現并記載的生物也包含其中。”《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作者之一,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盟告訴記者,除了一些珍貴的曆史影像資料,本書依托于近年來開展的南京大勝關長吻鮠銅魚國家級水産種質保護區的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收錄了最新部分成果,如在2021年南京長江段開展的魚類資源調查中,首次發現的拟尖頭鲌。

平時在身邊水域裡看到的水生動物不認識怎麼辦?這本科普手冊了解一下。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3

《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作者之一,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盟

披星戴月,争分奪秒

用辛勤定格“水中精靈”的靈動

在前期的影像資料搜集過程中,姜盟發現大部分的水生動物影像資料有着缺失、或者不夠清晰的問題。于是,姜盟毅然下定決心成立影像調查組,為編寫《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進行專門的水生生物調查、采樣與拍攝工作。就這樣,一個來自各行各業的攝像“草台班子”組建成功。

采樣工作繁重而艱巨,早出晚歸,一天隻能睡四五個小時是影像調查組的常态。“我們每次到調查期的時候,5點多鐘就要出門,還要提前一天就要把所有的設備準備好,開車到碼頭上調查船之後,一整天都要在船上和調查人員進行調查采樣工作,這樣的狀态要持續五六天。”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4

影像調查組在夜晚進行拍攝

水生動物活體拍攝工作是更為艱難的挑戰。在船上進行完一天的實地調查與采樣之後,姜盟會把當天采到的水生動物帶回去先拍攝一遍,在通過飼養和治療,魚兒恢複正常狀态之後,姜盟與團隊還需再進行一次拍攝。攝影棚和魚缸的布景也頗有講究,姜盟會提前将閃光燈布置好形成一個矩陣,準備特别定制的魚缸,泥沙模型等,隻為最大限度地還原每一種魚類的原生生活環境。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5

在攝影棚裡模拟水生物原生環境

姜盟風趣地說:“拍魚不像拍人,魚是不可能聽你安排而擺好姿勢讓你拍的。”為了完美拍攝魚的遊動狀态,姜盟要拍攝魚的各種角度、姿勢、動作,有時候光是拍一條魚,就需要拍攝上千張照片。“一條魚多的時候可能要拍到幾千張,角度、行為狀态都需要盡可能全面地收集。”

長江裡還有一些特殊種類的魚,隻能在流水強刺激下的環境才能存活,用網捕撈上岸會迅速死亡。為了拍到這些種類的魚的清晰活體照片,姜盟的影像調查組把影棚“搬”到了船上,“我們在船上搭建了影棚,準備了單反、閃光燈、背景布、遮光設備,以及專門定制的魚缸等一整套專業設備。”在船上進行拍攝的難度更大,一方面船會随着水流搖晃,另一方面要趁着魚最有活力的狀态下拍攝完畢。因此,拍攝的過程是在和時間“賽跑”,遲一會兒或許魚兒狀态就不一樣了。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6

影像調查組在漁船上進行拍攝

矢志不渝,堅守一線

做長江生态岸線的“守護者”

《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的重大成果是首次發現拟尖頭鲌,标志着南京魚類發現新記錄物種,證明“十年禁漁”工作有了一定成效,南京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恢複。提到拟尖頭鲌首次發現的契機,姜盟回應:“這是一次偶然。”而這樣的“偶然”背後,是姜盟和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數年來從事長江生态保護和水生生物救助工作的經驗積累。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7

影像調查組冬天在江邊記錄

“我們協會成員來自各個角落,江豚的擱淺與救援、魚類物種的新發現都有我們協會的身影。”姜盟表示,拟尖頭鲌的發現就是在一線工作的協會成員的勞動成果。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是由一群立志于保護長江和江豚的愛心人士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他們有的是工作在一線的轉産漁民,有的是科研人員,還有的是愛好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都以“守護生命長江,關愛水生生物”為信念,矢志不渝,默默無聞地紮根在長江兩岸,為長江大保護行動添磚加瓦。

下一步,姜盟表示影像調查小組将“遊”出南京,順着長江,拓展至包括洪澤湖、洞庭湖在内的更多水生區域,成為長江生态岸線的“守護者”。“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手冊對南京的水生動物多樣性和水生生态系統有更加直觀且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對長江水生生物的保護意識。我們不要再讓它們變成像白鲟一樣隻能在博物館裡見到的标本,而應讓它們成為與人類共存,永遠在滾滾長江水裡自在遨遊的‘水中精靈’。”

簡介:

書名:《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

組織編寫:南京市水産科學研究所

作者:王慶 姜盟 丁兆宸 居濤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江蘇省首本以水生生物為題材的原色圖鑒,内容涵蓋512張高清原色圖片以及對210種水生野生動物的記錄,包括2種水生哺乳動物、109種魚類和19種兩栖爬行類以及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類等無脊椎動物60餘種。對于兒童來說,這是一本繪聲繪色的水生動物科普書;對于研究水生動物的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一本影像資料全面的工具書;對釣魚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出行必備的參考書。

書摘:

白鲟(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滅絕)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8

白鲟是長江中體形最大的水生生物,長江漁民曾有一句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其中“臘子”說的是中華鲟,“象”指的就是白鲟。白鲟喜歡栖息于江河中下層,有時也會進入大型湖泊。它們是兇猛的頂級掠食者,通常獨自活動,能夠捕食其他成年魚類,在長江中沒有天敵。白鲟平時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和鹹淡水河口開闊水域,繁殖季節則洄遊到長江上遊産卵。卵大呈灰黑色,随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育肥生長。

鮰魚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9

宋代文豪蘇東坡對長吻鮠贊不絕口,揮毫寫下《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其中“石首”指的就是長吻鮠。

拟尖頭鲌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10

頭後背部顯著隆起,頭小而尖,明顯比蒙古鲌長。口角向上傾斜,下颌較上颌為長。

從腹鳍至肛門有腹棱。背鳍具硬刺。體背部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鳍、胸鳍、腹

鳍及臀鳍均為灰白色,尾鳍為橘紅色,邊緣末梢黑色。在長江中較其他魚類少見。

魚類栖息地的選擇(手繪)

魚類能夠适應不同的生态環境,甚至沙漠綠洲和洞穴中都有魚類存在。由于不同栖息地自然條件的差異,魚類也因此呈現出極高的多樣性。有的魚類喜歡在高溶氧的溪流中活動,有的則偏愛水草豐茂的靜态水體;有的能夠适應河口水域的鹹淡水,有的則會在河流和海洋之間反複洄遊遷徙。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11

食蚊魚會在水體表層活動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12

鲫魚喜歡在水草豐茂的靜态水體活動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13

馬口魚喜歡在高溶氧的溪流中活動

常見野生動物科普手冊(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14

鳗鲡選擇栖息在水底

歡迎下載“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并注冊

或關注“新華日報微信(xhrb2013)”

在評論區推薦一本書籍并注明理由

你将有機會獲得我們送出的一本《南京常見水生野生動物識别手冊》

還不快來參與!

附:上期《薦讀》獲獎名單

步拿拿 130****1778

竹小春不二 158****6221

董禮貌 134****2092

微信讀者 事在随緣

微信讀者 曠芋

策劃:田梅 高偉

記者:林惠虹 譚靜(實習生)/文 王悅謀/視頻 鄭玲玲/制圖

責編:林惠虹

圖片由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提供

編輯: 樊玉立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