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言大師季羨林曾說過:每個人都争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已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相互諒解。
季羨林
對此,想起曾經懸挂于靈隐寺的一副對聯:人生難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
短短14個字,卻說透時間真理,勸誡了無數的人迷途者。
借用蘇東坡一句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生本就是十有八九不如意,面對不如意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苦中作樂,雖然八九是不如意的,可還剩下那一二是合心意的,眼中看着這一二,心中想着這一二,自然會快樂。
靈隐寺
半稱心,即是要求一半稱心就好,體現出一種知足常樂的精神。知足常樂并非是讓你不思進取,而是懂得看開,不要有過多的憂慮,簡單面對人生。
其實,人生就像是一場旅途,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去,中間的山山水水,莺莺燕燕都是過客,終究帶不走一絲一毫。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把日子過得太苦呢?
自古就沒有過于完美的人生人之所以會痛苦,往往在于執着于沒有的,越是想越得不到,到頭來失去的往往不及得到的多。
有一位老人,常常說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不料這話卻傳到了稅務總局之中,稅務局便派了專員去調查這位老人。
稅務人員問道老人,你都有什麼資産,大概是在什麼價位左右呢?
老人回答道:我年過花甲,卻體格健碩,不給兒女帶來麻煩,自己能種花養草,省去一大筆醫藥費用。
稅務人員有些懵,回到:僅隻有這些嗎?
老人又笑着說:我的妻子勤快能幹,總是将家中收拾的幹淨敞亮,每次我回家,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十分關心我。
稅務人員接着發問,你說了這麼多,難道你沒有什麼房産、地産嗎?
老人淡淡地回複道:難道擁有這些,還不能是一個富足的人嗎?
老人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看到了他所擁有的,覺得溫飽就是得幸福,覺得無病無災就是幸福,不會對于沒有的人念念不忘,不去攀比不去嫉妒,簡單而過,生活自然“富足”。
倘若老人開始攀比子女是否有出息,操心子女的婚嫁之事,開始嫉妒旁人家的房産、地産,老人用不了多久自然會眉頭緊皺,怨天尤人。
張英曾在《聰訓齋語》中說過:“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
書法名家 彧白老師 手寫真迹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
這兩句話,并非是讓你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是指面對生活,我們要懂得放寬心,用豁達的态度面對一切,多看看自己擁有的,多珍惜自己的擁有的。
常想一二,不思七八,人生才能“如意”。
——編輯 芊苑
書法名家肖洪亮老師 手寫真迹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