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還沒過完,孫子就開學了。
放學回來,我問孫子:“今天語文課學的什麼?”孫子說:“杜甫的《絕句》”。我問他:“哪一首絕句啊?背給我聽聽”。孫子不太情願,但還是背了出來:“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我接着問孫子:“遲日是什麼意思啊?”孫子回答:“老師說是春天的意思。”我又問:“那為什麼遲日指春天呢?為什麼遲日不是指夏天、秋天和冬天呢?”
孫子說,您這不是擡杠嗎?我說不,這裡肯定有道理!
第二天一大早,孫子又去上學了,我一個人接着瞎琢磨。遲,基本意思有兩條。一是慢,如“遲緩";二是晚,如“遲到”。春天的太陽為什麼就升的晚走的慢呢?冬天的太陽不是升的更晚,夏天的太陽不是走的更慢嗎?
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遲日”兩字不是杜甫的原創,而是有出處的。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我們現在的許多詞語,都來源于《詩經》。“遲日”,就是由“春日遲遲”演變而來的。孫子說得對,你隻要知道“遲日”就是春天就行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詩經》為什麼說“春日遲遲”,而不是夏日遲遲、秋日遲遲、冬日遲遲呢?
為了弄明白,隻好去讀《詩經.七月》。
《七月》是一首描寫古代農民生産、生活情況的詩,全詩凄切清苦,如泣如訴,傾訴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艱辛。我是農民出身,對詩中描述的場景并不陌生,對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
春天的太陽出的晚,背後的意思是,下田幹活的人起的早。天剛麻麻亮,一家老小就起床了,幹了半天活,太陽還沒出來,可不是“春日遲遲”嗎!
為什麼不是“冬日遲遲”呢?須知春種、夏管、秋收、冬藏,莊稼活是有規律的。一年之計在于春,人誤地一晌,地誤人一年,說的就是春天。至于冬天,天寒地凍,哈氣成冰,萬物蕭索,早上是幹不了什麼農活的。
杜甫這首《絕句》,是描寫春和景明的景色的,“遲日”二字,信手拈來,天衣無縫。至于杜詩所抒發的情感,與詩經的作者已經相去甚遠。古今詞義的演變是很常見的事,我們就不必苛求古人了。其實,你不妨把他看做是活學活用呢!
我的這點研究成果,不知是否妥貼,等孫子放學回來,還要和他切蹉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