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秦紀》中記載了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幾件大事:
其一,是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于沙丘。
其二,是趙高、李斯矯诏,立胡亥為太子,并逼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自盡。
其三,是胡亥即位,成為秦二世後,先誅殺了蒙恬之弟蒙毅,蒙恬本有機會反叛,但最後仍然跟扶蘇一樣,乖乖選擇了自盡。
扶蘇之死,令人唏噓,但并不值得同情。在接到趙高僞造的诏書後,他不辨真假,隻顧哭泣,蒙恬力勸他說:“安知其非詐!”你就不能先甄别一下,萬一其中有詐呢?
但扶蘇認為“父賜子死,尚安複請!”于是乖乖自盡。此時,蒙恬覺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抗命不遵。
秦二世知道扶蘇已死,便打算放了蒙恬。但趙高這時又進讒言,說蒙恬、蒙毅兄弟都是心腹大患,必須除之。
然而,剛剛抗命沒多久的蒙恬,現在卻沒表現出任何形式的抵抗,他說:
蒙氏家族祖孫三代皆為秦國名将。蒙恬的爺爺蒙骜,總共為秦國攻下了70餘座城池;蒙恬的父親蒙武,跟随名将王翦一起攻滅了楚國。
蒙恬本人也是戰功赫赫,他曾率30萬人征讨匈奴,奪回了河套地區。之後,又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在北方構築了一道堅強的防線。在蒙恬守邊的十餘年裡,匈奴人不敢進犯。
蒙恬之弟蒙毅,也深受秦始皇信任,官至上卿。他曾經判處趙高死罪,後來趙高獲得赦免。從此,趙高與蒙氏兄弟結怨。
對于誰在秦二世背後出馊主意,蒙恬不應該不知道。而且,他手握30萬大軍,且有自信可以反抗秦二世。但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乖乖自盡。這是為什麼?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也就是說:他甯願死,也要堅守大義,不辜負祖先的教誨和秦始皇的大恩。
蒙恬對秦朝忠心耿耿,但卻仍然含冤而死。那麼,堅持一顆忠心,還有什麼用嗎?
對于這個問題,後人有不同的看法。
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就說:
“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曰:“漸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力不足而屍有餘,忠不足相也”
在揚雄眼裡,蒙恬不辨是非黑白,助纣為虐,幫助秦始皇做了許多壞事,這樣的忠心根本抵消不了他的罪行。
而《資治通鑒》的主編者司馬光,則有不同的觀點:
“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司馬光的意思是說:蒙恬當了秦始皇的幫兇,他也不能算是仁義之人。但蒙恬最後還是守住了作為人臣的道義,沒有反叛,這也是他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
對于蒙恬的行為,兩位大咖給出了一正一反兩種評價,這對我們有何啟示呢?
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在生活特别是職場中,一個人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但是如果沒有基本的道德操守,沒有獲得上級的認可,也是很難得到重用和提拔的。
蒙恬是将門之後,一家三代為秦國效力,戰功卓著。但在揚雄和司馬光看來,這都不值得一提,他們反而還認為蒙恬的功績都是為惡。
這是因為,一個人幹出了什麼樣的功績,這可以根據人為制定的标準來衡量的。
但一個人的為人如何、道德水平怎麼樣,卻是可以被人所公認的。
蒙恬至死也不忘秦始皇對他的大恩,他的忠誠,揚雄和司馬光都是稱道的,隻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揚雄認為蒙恬的忠心抵不過他的惡;而司馬光認為他起碼是一個合格的忠臣,這就夠了。
所以說,為人處世,雖然看起來暗潮洶湧,但基本的準則并不難。“要做事,先做人”,在學會做事之前,首先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立志當忠良。哪怕暫時混不出什麼成績來,也不能把品德底線給丢了。唯有如此,人生才能走得更遠。
“讀史可以明智”,通過閱讀曆史,特别是名家大師對于曆史人物的評價,我們可以品味出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資治通鑒》被稱為古代帝王的教科書,是司馬光為我們留下來的巨大寶藏。特别是看完書中的一段史料和它的白話解釋,一定要認真品味一下“臣光曰”這一部分。
司馬光常常寫出一些人生哲理,雖然這不是我們為人處事的萬能靈丹,但要更深刻的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了解當下的生活,不細讀《資治通鑒》,是根本不可能的。
讀《資治通鑒》,我推薦這套4冊精裝白話版,它尊重原文,完整翻譯和再現了《資治通鑒》的本義,而不強行加入譯者自己的理解。這部書現在搞活動,原價696元,現在隻要98元,可以說非常超值。愛學習、愛成長的朋友,可以放下手機,每天讀一讀它,相信對你的人生會有許多啟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