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陸生動物的特點

陸生動物的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10:13:43

熟悉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家有隻貓叫黃姐,今天黃姐到客廳逛街時把花瓶給打碎了,手忙腳亂收拾了半天才搞定,再回頭一看,黃姐正坐在一邊兒看熱鬧呢。氣急敗壞之下我沖她嗷了一嗓子,把她給轟走了。雖然很生氣,但不得不說,貓咪的肢體動作真的相當賞心悅目,行走的時候踮着腳尖非常優雅,奔跑的時候又充滿了爆發力。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注意到,貓咪和狗狗走路時,其實都隻是腳趾着地,腳後跟是擡起來的

關于這一點我認為很有必要講一講,即我們今天的文章主題——陸生哺乳動物的行走方式和類型。要知道,陸生哺乳動物是個非常龐大的家族,種類繁多、各有特色,它們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而在行走類型這一方面,陸生哺乳動物可以分為三種:跖行、趾行和蹄行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1

正式開講之前我們得先熟悉一下陸生哺乳動物的足部骨骼構造。

就以我們人類的腳為例吧,人的足部骨骼大緻可以分三個部分:趾骨(腳趾裡的骨頭)、跖骨(腳面和腳掌力的骨頭)和跗骨(腳後跟和腳腕裡的骨頭),而跗骨又可以分為距骨、足舟骨、骰骨、楔骨和跟骨,再往上就是胫骨了,不屬于足骨範疇。

而手掌與之對應的則是指骨、掌骨和腕骨(看名字就知道在哪)。換成四肢着地行走的動物也是一樣,前足骨骼為指骨、掌骨和腕骨,後足骨骼為趾骨、跖骨和跗骨。

再深奧的東西就不說了,大家簡單了解這些名詞以及對應的位置,就能對咱們接下來要說的三種行走類型有個概念了。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2

1.跖行

首先說說跖行這個行走類型。跖的讀音是“直”,跟趾的拼音一樣但是讀音不同,前者是二聲,後者是三聲。

跖行的行走方式是趾骨、跖骨和跗骨全部着地,代表物種是靈長目動物、熊科動物、有袋類動物等。我們人類也是跖行動物,大家可以低頭看看,腳踩在地上的時候,從腳趾到腳後跟都是平放在地面上的,往前行走的時候會先擡起腳後跟,落地的時候則是腳後跟先接觸地面,然後整個腳掌再次平踩到地上。

這就是跖行動物的行走方式,在這一點上,鼠、熊、猴子、猩猩、袋鼠等動物跟我們一樣。隻不過大部分動物是四肢行走,前肢踩在地上時也一樣,指骨和掌骨全部落地,腕骨部分着地。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3

學界最主流的說法認為哺乳動物最早都是跖行動物,後來物種多樣性增加,大家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于是分别往不同方向去演化,才逐漸出現了趾行動物和蹄行動物,來适應各自的生存環境。

跖行的優點就是可以為動物本身提供更加穩固的支撐,同時也更加耐重。而且在後肢立足穩牢這個基礎上,有些跖行動物逐漸分化出了能夠進行靈活動作的前肢,這就是許多跖行動物都能直立站起來的原因(例如鼠、熊、袋鼠、浣熊等),更有些跖行動物的前肢演化出了很強的功能性,這些動物就是現如今的靈長類,包括人。

不過跖行的缺點也很明顯,由于趾骨、跖骨和跗骨都落在地面上,所以動物們奔跑起來的速度和靈活度就會大打折扣,不如趾行和蹄行動物。

袋鼠的速度雖然很快,但那嚴格來說不能算奔跑,而是依靠其發達的後肢和尾部肌肉進行連續跳躍,袋鼠如果一步一步往前邁的話速度也快不了。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4

2.趾行

跟跖行不同的是,趾行的行走方式是隻靠趾骨,趾行動物的跖骨和跗骨是擡起來的,除非趴在地上或者蹲坐在地上,否則跖骨和跗骨不與地面接觸。

趾行動物的代表是貓科動物、犬科動物、鬣狗科動物等,這些基本都是較為兇猛的掠食動物,靠速度或力量來偷襲、追擊獵物。

家裡有貓咪或狗狗的鏟屎官們可以觀察一下它們的後腿,平時站着或者行走、奔跑時,貓咪和狗狗後腳上面一截是向後彎曲的,小腿向後突出來的那個骨節,其實就是跗骨,相當于我們人類的腳後跟,而跗骨下面與地面接近垂直的長長的這一塊則是跖骨,相當于人類的腳掌,但它們平時行走時是這一塊不着地的,隻有腳趾的骨頭着地,所以名為趾行動物。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5

有一個詞叫做蹑手蹑腳,形容人鬼鬼祟祟、踮着腳尖行走的樣子,一般來說這麼做是為了發出更小的聲音,行動更靈敏一些。

其實“蹑手蹑腳”這個狀态就是人類在模拟趾行動物的行走方式,這也是趾行的主要特征。

不僅如此,趾行動物解放了長長的跖骨和起軸承作用的跗骨,趾骨前段則演化出了鋒利或結實的趾甲,可以讓它們在奔跑時爆發力更強、更有效地抓牢地面,提高捕獵的效率

還有些趾行動物演化出了厚厚的足墊和可以讓利爪自由伸縮的爪鞘,将潛行和伏擊玩得淋漓盡緻,它們就是如今的貓科動物(獵豹除外)。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6

3.蹄行

如果說趾行動物是特化了爆發力和短時間内快速奔跑能力,那蹄行動物則是特化出了綿長的耐力和更為優秀的奔跑速度

從骨骼方面來說,蹄行的行走方式更加特别,連趾骨都不再着地了,而是“趾甲”着地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蹄行動物的趾甲在演化道路上逐漸變得堅固而寬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蹄子。蹄行動物的代表物種是鹿、羊、馬、羚羊等,它們雖然在短時間的爆發力方面不占優勢,但是擁有比趾行動物更加優越的耐力,奔跑速度方面也往往更勝一籌。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下面圖中斑馬的後腿,向後突出的骨節是跗骨(跟趾行動物一樣),蹄子是特化後的趾甲,而蹄子往上是逐漸變細的一小節,然後是變粗的關節,再往上則是長長的“小腿”,這一截小腿就是跖骨,蹄子上面那較細的一小截則是高度愈合的趾骨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7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帶蹄子的動物都是蹄行動物,有些并不追求奔跑速度的食草動物雖然也有寬厚的趾甲,但并不是隻靠趾甲着地行走,這些動物的趾骨較短,有時也會平貼在地面上,或隻擡起一點細微的角度。

這一類動物的行走方式可以稱為“半蹄行”“半趾行”,代表動物有豬、河馬、象、水豚等。

這些動物要麼皮糙肉厚,要麼身寬體胖,要麼有長長的獠牙防身,要麼很會遊泳,不需要極速奔跑,而且體型圓潤,隻有蹄尖着地的話會很不方便行走,也無法完全承受體重,所以趾骨也會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陸生動物的特點(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