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晉侯鳥尊,或許有這樣的疑惑:她的尾巴為什麼是象鼻?她出土的地方在哪?她的主人是誰?
同樣,當我們被晉公盤精美的紋飾和巧妙卓絕的設計所折服時,也不禁會感慨,是什麼樣的工匠,能讓2600年前的“盤”如此精緻,裡面鑄造的魚可以轉圈,鳥嘴能張開……
11月18日,以鳥尊和晉公盤為主題的展覽分别在山西博物院和山西青銅博物館拉開帷幕,記者提前探館,解開所有的疑惑。
且聽鳳鳴——鳥尊的前世今生
晉侯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以她為核心的“且聽鳳鳴——鳥尊的前世今生”主題展位于山西青銅博物館二層臨展廳。走進展廳,你能看到鳥尊的自我介紹:“三千年前,我,曾經被供奉于神聖威嚴的宗廟,寄托着一代諸侯依戀故土、藩屏周室的政治情懷;如今,我,栖止于高雅的文明聖殿,以一雙明目,看盡三晉曆史的跌宕。我,就是鳥尊!”輕松俏皮的話語,吸引着公衆的好奇心,鳥尊也似乎像一位“導遊”,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介紹着自己前世今生的故事。
展覽共分為四部分。第一單元“一夢三千年”,講述了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年之久的晉侯鳥尊怎樣被發現、發掘到修複完整的故事。記者看到,在整個單元中,有田野考古和文物修複工具的展示,但最吸引人的就是一組連環畫,上面詳細介紹了鳥尊從被發現,到出土,乃至修複的點滴故事。從古墓中亮相,到博物院裡的華麗變身,攤開的畫卷講述了國寶出土于地下的始末,也讓公衆對于鳥尊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第二單元“故國夢重歸”,用類似破案的方式,結合出土文物層層推理,展示了考古學家怎樣根據出土文物和痕迹,結合文獻資料一步步判斷出晉侯鳥尊的主人是第一代晉侯燮父,以及學者們在探索晉國初封時的曆史事件、社會狀況等難題時所經曆的推理、疑惑和争論。第三單元“百鳥共朝鳳”,主要探讨鳥尊的功能及造型。在這個單元中,以大量鳥形及鳥形裝飾文物,展示了鳥形文物突出的藝術和文化價值,解讀了鳳鳥裝飾的流行及其反映的審美意識和社會觀念等,探讨了鳳鳥裝飾的發展曆程和晉侯鳥尊的原型。第四單元“引吭歌新曲”,講述晉博圍繞晉侯鳥尊所做的教育活動、文創産品、展覽、研究等工作。
與以往展覽不同,“且聽鳳鳴”展覽的針對性很強,也是晉博首次嘗試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标觀衆推出的科普性展覽,徜徉其中,總能感受到妙趣橫生的知識點。“導遊”鳥尊,時而回望自己在3000年前的晉國生活,時而回望身居博物館内感受到的現代文明,古今對望,妙趣橫生。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覽中,還有很多互動設計。比如,很多人都關注鳥尊的象鼻究竟是向内翻,還是向外翻,那麼在互動區域内,你就能感受到“翻翻樂”的趣味了,讓象鼻子來個大翻轉,即刻能感受到不同造型的鳥尊;在文物拼圖中,鳥尊的好朋友們也紛紛亮相,趙卿墓的鳥尊、晉國博物館的兔尊也來了,它們還被做成了模型,等你摸一摸。如果你記住它們的模樣,就可以去參與一下拼圖遊戲了,滿滿的緊張感和成就感。展廳最後,還有類似鳥尊造型的書簽,讓每位觀衆在乘興而歸之際,把鳥尊帶回家。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範文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本次展覽,是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曲沃縣晉國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所藏第一代晉侯燮父夫婦墓相關文物及資料,首次在太原集中展出,深入探讨晉侯鳥尊在曆史、藝術、科技保護、傳播利用等方面的價值。山西博物院學術研究部副主任陳汾霞表示,“我們誠邀觀衆與鳥尊進行‘對話’,探讨感興趣的話題,讓觀衆成為展覽的參與者和文化的傳播者。”
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
文物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青銅器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亮相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以院藏晉公盤為展示重點,呈現青銅盤在禮制社會中的盥洗、祭祀、助葬、陪嫁等實用功能與象征意義,進而闡釋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與鳥尊展覽的科普性不同,該展覽吸納了學界最新科研成果,将深奧的學術理論進行通俗轉化,跨學科、多角度揭示青銅盤的工藝奧秘。
展覽分為“盤之制”“盤之藝”“盤之用”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盤之制”,追溯青銅盤的起源、形制、功能與組合的演變。第二部分“盤之藝”,重點展示三件代表性晉國銅盤——晉叔友父盤、子仲姜盤和晉公盤。晉公盤,春秋時期晉文公作器,盤中數十個浮雕、圓雕動物,精巧繁複,層次分明,盤内壁鑄刻的183字長篇銘文蘊含豐富的曆史信息,代表了當時晉國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上海市博物館藏子仲姜盤,與晉公盤鑄造時代相近,造型風格高度一緻,同是春秋中期青銅盤的斷代标準器。令人感慨的是,這兩大春秋名盤同出晉地,都曾被盜流失海外,終在2600多年後故土重逢,同台展出。第三部分“盤之用”,講述盤在禮制盛行的商周時期,從貴族宴會或祭祀中行“沃盥之禮”的實用器具,發展成為貴族女性出嫁時,象征身份地位的陪嫁器。你以為青銅器隻是青銅器?其實,在很多曆史典故中,流傳了很多與青銅器相關的故事,比如“沃盥之禮”,講述的就是晉文公與懷嬴政治聯姻的故事。
據本次展覽文本策劃者劉玉華介紹,該展覽最大的亮點就是利用現代科技與青銅研究的跨界融合,為公衆開啟一個全新視野。“考古工作人員利用CT—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對晉公盤,以及同時代的另一件晉國青銅器——子仲姜盤做對比研究,非常具有學術意義,我們也将這些學術成果展現在展廳内,可以說2600年前工匠們巧妙的設計與精湛的鑄造技術被一一呈現,科技手段為考古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展廳内,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成果的呈現,比如在鑄造工藝上,泥芯與陶範是如何組成鑄型的,盤體内造型精巧的動物又是如何與盤子合為一體……看到這些成果,不得不感慨古代匠人的聰慧。
鳳凰鳴矣,往昔如昨;晉公盤上,镌刻永恒。一件件青銅器,訴說着曆史的故事,在那樣的故事中,有你有我。如果有機會,不妨前往,通過件件青銅,與古人對望,與曆史對話。
來源:山西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