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山東省農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裡的空氣涼了下來。8月10日一早,李林光特意從280公裡之外的山東省泰安市長途跋涉,趕到了這裡。
對他來說,今天很重要——鹽堿地“魯麗”蘋果現場觀摩會即将舉行。
圖為觀摩會現場的“魯麗”蘋果。王延斌 攝
一個蘋果賣出1000萬“天價”1000萬元,這是“魯麗”在五年前創造的我國蘋果新品種轉讓費最高紀錄,轟動業界。但創造這一紀錄,消耗了李林光太多年華和精力。
打造一個新品種的想法在這位山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所長的頭腦中醞釀已久。那是2000年,當時他的想法是“選育一個中早熟、優質、抗病且管理省力新品種。”
之後,他組建團隊,選取早熟、抗病的“藤牧一号”為母本,早中熟、優質品種“嘎啦”為父本進行雜交,育種工作正式拉開帷幕。到2019年5月,“魯麗”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并成功轉化,轉眼間近20年過去了。
20年跨越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李林光潛心于科研,耐住了寂寞。在這期間,他和團隊出不了成果、出不了高水平論文,很多時候,就是蟄伏、探索。
幸運的是他得到了國家、省市的穩定支持,等到了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得到了單位支持,而五六人的團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
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面積達到50畝的蘋果園。有一張大網“罩”在蘋果樹上,那是為了拒絕貪吃的鳥類。這片蘋果園卻不簡單,它深深地植入了含鹽量為千分之三的鹽堿地裡,卻長得枝繁葉茂。
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陳學森對“魯麗”蘋果非常熟悉,卻是第一次實地見到它在鹽堿地裡的長勢。
“出乎意料!”陳學森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魯麗’在鹽堿地長勢良好,果實品質優良,是各項指标均優于鮮蘋果國家标準的中早熟品種。”
圖為觀摩會現場的“魯麗”蘋果。王延斌 攝
三分之二的蘋果樹被“齁”死了從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上旬,正值成熟期。此時的“魯麗”蘋果,或隐藏起來,躲在枝葉間;或探出身子,自信地展示。記者随手摘下果子,一口咬下去,酸甜爽口,香味濃郁侵入舌尖。
但集好吃、易管、抗病等諸多特點于一身的“魯麗”蘋果并不是一開始就适應鹽堿地種植。李林光向記者坦陳:早在2016年,第一茬“魯麗”蘋果在鹽堿地裡種下去,三分之二的蘋果樹被“齁”死了;第二年,雖有改觀,但也犧牲了不少……
科學家總有辦法。李林光改良鹽堿地,首先挖溝,壓堿,施肥,覆膜……一系列動作下來,到了2018年,“魯麗”蘋果終于倔強地成長起來。“順境出産量,逆境有品質”。李林光用這句話形容鹽堿地上的蘋果種植。難怪,鹽堿地裡長出來的紅蘋果,真的好吃。
對應着專家們的評價:“個兒大、顔色正、糖分高。”
參加現場觀摩會的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研究員王志剛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了“魯麗”蘋果在鹽堿地裡取得成功的意義。
“除了‘嘎啦’,在我國,蘋果栽培面積70%以上為‘富士系’品種。”他認為:“品種過于單一,一直是蘋果業内人士的心頭之痛。”而“魯麗”的成功,可以優化品種結構,降低“富士系”品種栽培所占比例,破解蘋果市場同質化難題。
自從2018年買下了“魯麗”蘋果新品種的所有權、使用權,山東威海奧孚苗木繁育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元就沒停下探索的步子。
他對這個品種太喜歡了。面對記者的提問,他講起其優點“如數家珍”:“傳統模式下,一對夫妻管理十畝果園,非常累;但種上‘魯麗’,一對夫妻打理100畝果園很輕松。因為它不套袋,不打藥……”
現在,李元正在做的不是急于快速推廣,而是探索最合适的種植模式,即“傻瓜種植模式”。他認為:好品種,如果種不好,效果出不來,反而傷害果農積極性;隻有探索出簡單容易操作的“傻瓜種植模式”,才能适合大面積推廣,那時候,“魯麗”想不火都難。
對于未來的推廣,李元非常有信心。
編輯:劉義陽
審核:嶽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