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扯淡》是一位著名的哲學教授哈裡•法蘭克福寫出來的書。
《論扯淡》原本是法蘭克福在1986年寫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發表了将近二十年之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突發奇想,把這篇文章重印成了一本精緻的小書。
上一篇文章說的是,究竟什麼是扯淡。接下來看下,扯淡形成的原因。
什麼樣的人會去扯淡?出于什麼樣的原因,導緻人們願意去扯淡,同時對于扯淡這個行為見怪不怪?
在法蘭克福看來,扯淡的心态有很多種。
其中第一種是扯淡的人僅僅是想要表達一種感受,而不關心自己表達的内容是不是準确。
作者提到了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一件小事來說明這一點。有一次維特根斯坦去拜訪他的朋友帕斯卡,而帕斯卡當時因為扁桃體發炎住進了醫院。因為感覺十分不舒服,她向維特根斯坦抱怨說,自己感覺就像“一隻被車軋過的狗一樣”。而維特根斯坦卻帶着幾分厭惡地回答說:“你根本就不知道一隻被車軋過的狗是什麼感覺。”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帕斯卡就是在扯淡。
聽到這個故事,你大概會覺得很驚訝,覺得維特根斯坦是在吹毛求疵,甚至還對語言的使用帶有某種潔癖。
法蘭克福認為,維特根斯坦這麼說肯定有開玩笑的成分,但是裡面也包含了嚴肅的哲學和語言學内容。
從嚴肅的角度講,讓維特根斯坦惱火的,是帕斯卡在描述事情的時候并沒有遵循嚴謹的态度。在她漫不經心的陳述當中,缺乏一種對于事實本身的關切,她在說那句話的時候,并沒有想着要把它說對,而僅僅隻是為了非常随意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二種導緻扯淡的心态來自于扯淡的人想要操縱聽衆。
也就是說,在扯淡的時候,說話者想要的是要藉着這樣的表述,傳達某些他想要别人接受的印象。
比如在國慶演說中聲嘶力竭地頌揚美國的政治家,他想要讓聽衆覺得,自己是一個愛國者,對于自己的國家懷着深厚的感情。
與此同時,他的聽衆其實也并不在乎發言内容的真假。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和聽衆形成了一種共謀關系,一起通過對于語言的濫用來達成其他的意圖。
第三種扯淡的動機,是環境的壓力或者形勢所需,迫使人們去談論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雲的話題。
比如你去相親,但是卻發現和對面的那個相親對象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但是又不能馬上離開,這個時候氣氛肯定相當尴尬,于是你很可能需要開始扯淡,來釋放環境帶給我們的壓力,緩解一下尴尬的氣氛。
再比如,一個政客置身于一群關心環境的選民當中,不管他原本對于環境保護關不關心,了不了解,他都一定要對這件事情發表意見,而這個時候他的意見十有八九就是在扯淡。
最後一種扯淡的心态在法蘭克福看來具有更深層的,甚至哲學性的原因,那就是在當代流行的各種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這類觀點否認人們可以獲得可靠的知識,認為人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真相,沒有辦法通過誠實認真的努力來判斷一個事情的真假。
有了這樣的想法,毫無根據的扯淡與真相或真理之間,也就不存在決定性的差異了。隻要一個人所說的内容是他想說的,那麼他的言論就沒有任何問題。
這些人信奉的是:不關心事實,而隻關心自己的态度。在法蘭克福看來,這種完全抹去真假對錯的态度極具破壞性,也是他最擔心的一種扯淡的心态。
以上就是為你說的,法蘭克福如何看待扯淡産生的原因,也就是扯淡者背後的心态。
這些心态多種多樣,有可能是因為說話者對于真相持有一種不嚴謹的态度;有可能是因為說話者隻關心自己的言論給他人留下的印象;還有可能因為說話者認為自己有必要對一個自己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想說的主題發表言論;最令人擔心的心态是對于事實真相的全面否定,這種極端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态度徹底抹殺了扯淡和真相之間的差别。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