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兩個多月前,海上著名的壺藝大師許四海先生突然撒手人寰,讓人深感遺憾。
許先生數十年時間,專注于制壺事業,成就有目共睹。他孜孜于間半世人生的壺就是這種下圖展示4枚極限明信片中的宜興紫砂壺。
明代三足圓壺,時大彬制。
清代四足方壺,陳鳴遠制。
清代八卦束竹壺,邵大亨制。
現代提梁壺,顧景舟制。
這套紫砂壺的郵票是1994年5月5日發行的,極限片的郵戳蓋的是宜興(郵政編碼214200)的郵政日戳,極其樸素,這倒恰好與紫砂壺的素樸風格契合了。
郵票發行前後筆者恰好在宜興丁蜀鎮兜留,親眼見識了陶都的興旺。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宜興之所以能以紫砂壺馳名海内外,蓋因丁蜀鎮特産的紫砂泥(分紫泥、綠泥、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其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根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50℃左右。
紫砂壺内部由于特有的雙重氣孔,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馊。俗話說,“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壺就是一種喝茶的利器!
起始于北宋的宜興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發展走向高峰。明代正德年以後更是登峰造極,名家制壺也成了一種風尚。明清兩代是紫砂壺制作的興旺期,名家叠出。依筆者看法,從審美角度着眼,明代的制壺藝術水準要高出清代許多,這和家具、書畫一樣,清代中後期的皇室可能受到歐洲傳教士影響,連樸素的紫砂壺也不放過,加上琺琅彩(康熙年),甚至還有紫砂胎的粉彩、描金器(雍正以後)。
還好,現代出了位著名的工藝大師顧景舟,得以使紫砂壺工藝制作承前啟後。許四海先生正如前述,也為這項事業殚精竭慮。
但說句實話,喜歡喝綠茶的朋友還真用不上紫砂壺,一般情況下喝綠茶更适合敞口的玻璃杯,茶湯清澈見底。紫砂壺更适合用來泡綠茶以外的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包括普洱茶)等,黃茶一般也用玻璃杯來泡。
當代廣東邬夢兆老先生曾作過一首《茶壺》詩,借來收尾:
"衆說砂壺好,邀朋細玩評。
藝泥融一體,全球俱馳名。
選料富貴土,精雕迷你型。
燒煉火候正,實用最喜人。
常泡味不變,久貯色仍新。
年代愈古遠,雅潤愈芳馨。
貴重賽珠玉,色澤生光明。
一睹不釋手,百具惟茗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