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于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有生長。四五月前後,艾葉生長最為旺盛。
相信大家對艾草都十分熟悉了,它不僅可以吃,可以熏,還可以用來中醫治療,說艾草渾身是寶也不為過!
吃艾草
民間有很多種艾草的吃法,常見的有艾糍/粄,艾草煲雞蛋、艾草煎蛋、煲粥、煲湯等等。
1、艾糍/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2、“艾姜煮蛋”,材料有:艾葉、幹姜,到商店買來雞蛋、紅糖。每次的比例是:艾葉10克、幹姜15克、 雞蛋2個、紅糖适量。做法:,将幹姜切片,和洗淨的艾葉、雞蛋一同放進鍋裡,加适量清水,先用文火把雞蛋煮熟。然後,把煮熟的雞蛋剝殼,再放進鍋裡藥汁中煮10分鐘,加進紅糖。
這道藥膳來源于古代名方中的艾姜湯,其中艾葉能暖氣血而溫經脈,專治女性氣血寒滞、腹中冷痛;幹姜能去髒腑之沉寒,胃部冷痛;而在艾姜湯中加入雞蛋和紅糖,則能補血活血、扶正祛邪。現在很多女性月經不規律,痛經閉經多發,可以試試常吃艾葉煮雞蛋。
3、艾草煲雞湯。材料:老母雞1隻、鹽适量、 生姜10克、 清水适量;把生姜洗淨(不要去皮),再貼片或拍扁。瓦鍋洗淨,放進老母雞、艾梗、生姜;加入清水。先用猛火燒開,煮約5分鐘後,轉換成小火煮,約煮1.5~2小時即可,最後調入适量的精鹽即可飲用。
艾草對降血壓、降血脂、緩解心血管疾病均有較好的食療作用,是一種典型的保健食品。
熏艾草
《孟子·離婁》裡曾講“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也就是說在古代治病,尤其是治難治的病時,要求三年之艾,也就是要陳放三年艾葉、艾絨。而熏艾草在古人的記載裡是可以預防瘟疫,可以辟邪的。
《本草綱目》裡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
(甄嬛傳中妃子用熏艾保胎)
人體吸入艾草香氣後,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粘膜,使粘膜上的某些抗體含量提高,增強殺死病毒能力。熏艾做法:将幹燥的艾葉點燃後,利用散發出來的煙氣對空間進行熏蒸。好處:可以對室内進行消毒殺菌,有效預防各種呼吸道傳染病。弊處:明火燃燒不安全,容易燒傷人。
艾灸
從熏艾演變出來的艾灸,所謂“艾灸”,用燃燒的艾草、艾葉、艾絨、艾條熏灼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即艾灸。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的功效,尤其适用于關節疼痛、月經不調、宮寒、胃痛、腹瀉等寒凝經脈的病症。需要注意的是,艾灸并非人人都适用,治療前需要咨詢專業的中醫醫生。
此外,艾草還可以用來泡腳、泡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驅寒祛濕預防感冒,除腳氣、腳癬,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以嘗試這個方法。
從古至今,我國用艾草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在古代,用艾草防病治病、養生延壽,既簡便易行又切實有效。而在現代,用艾,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養生方式!
現代技術為艾葉的廣泛應用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目前艾草枕、艾草養生坐墊、被子、保健腰帶等一系列的養生産品都開發出來,通過溫敷的方式,讓艾草分子直達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這類新的艾草養生産品摒棄了熏艾、艾灸等傳統方式需要明火點燃的缺點。
這種簡單又方便的艾草理療方式越來越受到大衆的歡迎,無論是有養生需求的中老年人,還是有亞健康的年輕人,都把艾草理療作為養生首選。
艾草渾身是寶,你了解了嗎?
小藍已經迫不及待想吃艾糍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