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eb(網絡)出現至今,無論是對于用戶還是開發者來說,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也正是因為網絡技術的進步,才使得我們制作網站和應用程序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這兩年,Web3.0的概念興起,發展勢頭強勁。萬向區塊鍊在這方面也多有探索,蜂巢研習社線上直播間經常會邀請Web3.0領域的開拓者和探索者來與大家分享相關技術,還與Parity和Web3基金會等共同發起了Web3.0訓練營。
長期關注我們的小夥伴應該對Web3.0已有所了解,新加入這個領域的小夥伴可能還厘不清Web3與現在網絡的區别。這篇小課堂将探索Web的過去,以及讨論Web的潛在未來,即Web3.0,幫助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小夥伴厘清各個Web時代的特點。
最早開始出現的是“超文本(用超鍊接的方法,将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概念,比萬維網早了幾十年。然而,幾乎所有的超文本系統都依賴于本地文件。Tim Berners-Lee希望開發一個可以跨網絡工作的系統,允許個人從一台機器上的一個文件鍊接到另一台機器上的另一個文件。因此,在1990年12月,他用Objective-C為他的下一個計算機系統編寫了一個應用程序,并将其命名為萬維網。
WorldWideWeb不僅僅是一個文件浏覽應用程序,也是一個編輯器(第一個WorldWideWeb浏覽器:https://worldwideweb.cern.ch/),可以把它看作是Web1.0的測試版本。
Web1.0是萬維網革命的第一階段,通常被稱為“隻讀Web”。網站是信息性的,隻包含超鍊接在一起的靜态内容,沒有CSS、動态鍊接、用戶登錄、博客帖子評論等互動性操作。
這些網站是使用Server Side Includes(SSI)或公共網關接口(CGI)構建的,而不是使用動态編程語言(如Perl、PHP、Python或Ruby)編寫的Web應用程序。
在Web 1.0時代,也就是從1991年到2004年,互聯網用戶僅僅是内容的消費者。
Web2.0時代從2004年持續至今,是萬維網革命的第二階段,通常被稱為“讀寫Web”。這一時期,用戶可以生成内容并進行互動,如對博客或帖子發表評論,給好友發送信息等,網站和應用程序的易用性、參與性和互動性都得到極大提升。
最早基于Web2.0的平台有YouTube、Facebook、Amazon等,同時由于CMS技術的發展,創建電子商務網站變得很容易也很受歡迎。
Web2.0帶來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在于用戶可以通過各種在線工具和平台分享他們的觀點、想法和經驗。
當然,Web2.0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才會出現Web3.0。在分析Web2.0的缺點前,我們先來看看它是怎麼工作的。客戶端(用戶)會向服務器發出HTTP請求,如果一切正常,它會将該網頁作為響應發回。這裡的一個主要缺陷是,所有數據都存儲在由互聯網公司控制的集中式服務器上。
如谷歌、Twitter、YouTube一類的互聯網公司将用戶數據存儲在自己的服務器中,以便通過機器學習,用算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内容。這反過來會讓用戶在他們的網站上停留的時間更長,用戶信息可以為這些公司提供更多的廣告收入。用戶的數據不屬于用戶自己,而是屬于互聯網公司。換句話說,用戶也是這些公司的一個“産品”,用戶的數據為公司發展做出了貢獻,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勞動價值”。
正是因為更多的人參與到了有價值的勞動創造中,那麼 “要求互聯網價值的重新分配”将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出現了web3.0。
Web3.0的概念旨在創建一個去中心化但安全的互聯網,不需要中間商或大型科技公司,用戶就可以在其中安全地交換價值和信息。與數據存儲在單個數據庫或雲服務商上的Web2.0不同,Web3.0應用程序運行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鍊或點對點的節點(服務器)上。
對于用戶來說,在Web3.0中,用戶的數據将屬于用戶自己,而不是某個互聯網公司,用戶擁有對自己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當用戶的數據創造出價值時,用戶自己也能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同時,用戶将擁有一個數字身份,并且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這一數字身份。
在Web3.0願景中,很多現有的社會化模式将會發生改變,比如公司将由一個被稱為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去中心化組織運營,從而不需要CEO、不需要管理人員或董事會、股東等。
但總體來說, web 3.0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