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所說的“斜玉旁”,看上去就是個“王”字,比如“珍”“珠”“瑞”,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嗎?
首先,我們來看“玉”字,它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裡,它的本義是指“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後來成為漢字的一個部首偏旁,即“斜玉旁”。
那麼,“王”字在古代又是怎樣寫的呢?
原來,在金文和小篆中,“玉”和“王”長得非常像,寫法都是三橫一豎。但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二者還是有細微區别的。“玉”字像一根繩子串着一串美玉,因此寫起來是三橫一樣長短,均勻分布。而“王”字的三橫并非一樣長短,也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中間一橫稍短,并且靠上一些,意味着王者遵從天道。
因為這兩個字太像了,讓人很難區分,在實際書寫中也很難操作,所以,後來“玉”字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了一點,這樣就好區分了。但作為一個偏旁,“斜玉旁”還是寫作原來的模樣,看上去是個“王字旁”,但從組成的字的意思看,我們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河北邯鄲趙苑内的和氏璧雕塑,篆書八個字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總的來說,“斜玉旁”的字,大部分和玉石之類相關,比如“瓊”“瑤”“琦”“珏”“瑕” “琏”“璋”“琳”“琅”“珂”等等。
不過,在《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中,漢字簡化了,把所有“王”字旁的字都歸“王”部,“玉”部下面反倒隻剩下“玺”“璧”“瑩”等寥寥幾個字了。
文章來源:《多彩漢語——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中華書局出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