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啟明聽黃簡老師講書法初級課程的聽課筆記,實際上是完整記錄了黃簡老師的授課内容,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學書法從哪裡下手的問題,開篇黃簡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圖:
我們常說“字如其人”,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個性的表達有兩種方式,一是自然表達,二是藝術表達。
所謂自然表達,就是指無需訓練,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例如小孩子表達天真,不用教,教了反而假。所以稱之為天性。
但是自然表達是低層次的,達不到藝術的境地。大多數人,都在這一層次。沒有掌握書法技巧的人,字如其人隻是流露天性。當有些人掌握了技法,就上升到藝術表達的層次了。此時的字如其人也就更生動,更細緻,更動人了。受過訓練就是專業人士,脫離了自然表達的層次。
這裡還是以李柏文書為例,李柏和王羲之屬于同一個時代的人,但是他沒有掌握書法的技法。
雖然他是用毛筆寫行書也表達了他的個性,可惜,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還是跟王羲之差得太遠了。
寫字和書法的分野,就在于有沒有掌握技法。
黃簡老師在這裡提到了二王書法研究專家——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的一段話,如下:
潘先生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這裡說的筆法,就是指書法的基本技法。
表達個性要表達得好,首先你要掌握筆法。古人學書法就是如此。比如說唐朝大書法家顔真卿,他曾經給懷素《草書歌集》寫序,其中有這樣一句:
序裡邊說真卿早歲常接遊居(這裡長接遊居的意思就是說他自己經常跟自己的老師張旭在一起),“屢蒙激昂,教以筆法”,這句話意思是說張老師經常鼓勵他,教他筆法。
另外在《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論》(據傳這是别人假借顔真卿之名寫的)中也有提到顔真卿向老師張旭求筆法的事情,當然還有很多人都向張旭老師讨教筆法的事情,其中有人得到了張旭老師親傳的筆法,都表示非常神妙。
另外黃簡老師還舉了個懷素和尚的例子,懷素本身是在老家長沙練字,後來他體悟到,學書法還是得拜師,他覺得學書法如果沒有老師教授,就好像不從門戶進出,意思就是說必然會碰壁。但那個時候張旭已經去世了,好在懷素有個中表兄弟叫做邬彤,邬彤也是張旭的學生,于是懷素就去拜邬彤為師,學習筆法。
這裡黃簡老師還提到了一個人,叫做韓方明,此人是唐德宗貞元年間的人,這個人很厲害,第一,他是《授筆要說》的作者,第二,他是日本空海大師(空海大師書法造詣極高,在日本相當于中國晉代的王羲之)的老師。然後這個韓方明又是從誰那裡學的筆法呢?
在《授筆要說》中,韓方明明确記錄了他的師承,他說:
這裡的東海徐璹(shú),這個徐璹的父親是著名書法家徐浩,徐浩的老師便是張旭。這裡相當隔了一層,兩年後,韓方明找到了張旭直接的學生——崔邈,韓方明就是通過找到張旭的學生,從而找到了筆法。
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有一本文集,叫做《山谷論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到“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黃庭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代人善于書法,沒有什麼特别之處,就是能用筆,善用筆。
他還提到,“字中有筆,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這裡黃庭堅借用禅宗傳法通常用一兩句話來開悟他人做比,這裡的眼其實就是指關鍵詞關鍵字,知道了眼,也就能理解話中的意思,那麼書法中的眼是什麼呢?在黃庭堅看來,關鍵就是筆法。
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有一本書法理論著作,叫做《藝舟雙楫》,裡邊有這樣一段話:
意思是說,古代人都把筆法當秘密,一般不講出來,正因為他們把這個當做秘密,求筆法的人的人的心就更加誠摯,思想更加敏銳,從人家漏出來的一兩句話裡邊,想通用筆之法。一旦得到了筆法,書法必定有所成。
晚清書法家徐謙在《筆法探微》中也提到了筆法的重要性,他說“我國近三百年無領袖群雄之大書家出現,乃由于不講筆法之故。”在徐謙看來,我國近三百年沒有大書法家出現,就是因為不講筆法,亂寫。
徐謙還說,如果你不知道筆法,就去臨摹,那麼根本就不是書法。現在的人不懂筆畫就去搞創作,這隻能算作是信手塗鴉,浪費紙墨。
以上所有的例子,都集中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古人學書法,先求筆法。掌握筆法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回到第一集裡邊提到的問題,書法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又有歐體、禇體、顔體、柳體……初學書法應該先學哪一種體好呢?
黃簡老師認為,初學書法先學哪一種體都不對,而應該先學習筆畫。如果連毛筆都不會用,練哪一種體都會寫不好。所謂書法,就是強調書寫有法。筆法,就是書法的根本。
那麼,書法的筆法是不是每個書家各有一套呢?筆法有統一的規範麼?答案是:筆法有統一的規範。
關于筆法的問題,元代趙孟頫有一段很精辟的論述,在他所寫的《蘭亭十三跋》第七當中,他提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
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對趙孟頫的這句話做了注解,他說:
這裡大家可能會問,結字為什麼會變呢?這主要是因為各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不同,比如說,唐代人以肥胖為美,現代人則認為瘦一點才好看,結字怎麼結,終極原因就是因為審美觀的表現。但是用筆講的是書寫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不變,方法當然也不變,所以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
這裡黃簡老師補充了工具不變,方法不變的問題,以鋼琴為例,隻要鋼琴不變,那麼鋼琴的使用方法就不會變,一定是有統一的規範的,不然的話,鋼琴考級也就無法舉行了。這種技法規範,是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公認的。至于你掌握之後,怎麼發揮,那是另外一回事。而學習最重要的是把學習本身的工具用法弄清楚,然後再去想怎麼發揮的問題。
現代,很多東西都是有說明書的,比如你買個手機、相機,一般都會有說明書,告訴你怎麼操作和使用,但是古代的很多東西是沒有說明書的,比如一把刀,一個鍋,一把錘子、一把梳子等,這些都是工具,都有使用方法,怎麼用要在實踐中慢慢體會,當然,如果有師傅教你,那學會使用的方法就會快很多。
毛筆,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它的使用方法比較複雜。毛筆一共有多少種使用方法,是可以窮盡的,怎麼用毛筆,也是有統一規範的,至于創作時用哪一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用筆規範是第一位的。你不要先想着怎麼發揮,而是應該學會了用筆之後,再說發揮的問題。
總的來說,筆法本身是講究共性的,共性就是用筆規範,這個大家都要遵守,但是具體運用則是講求個性的,個性發揮不能脫離規範。個性的發揮一定是以遵守共性為前提的,所以,對初學書法的人來說,首先要學會、理解毛筆的規範,也就是共性。
在曆史上,王羲之的筆法就是一個重要的典範。對此,潘伯鷹先生有一段這樣的論述: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潘伯鷹先生所說的隸書,雖然現在我們是用正楷字,實際上,正楷字在唐代叫做今隸,也是隸書系統裡邊的一種。
草書也楷書,一千多年來,都是從隸書裡邊衍化過來的,而不是像普通人認為的先有隸書,然後有楷書,然後行書,然後有草書,不是這樣線性發展的,而是自有了隸書之後,同時衍化出了草書和楷書。在書寫的技法上,也是隸書的各種變化。
唐朝人認為,筆法主要指真、行、草書之法,又稱之為楷法,和篆書、隸書是相對的,這在韓方明的《授筆要說》中有提到,從篆隸轉化為真行草之法,中間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王羲之。
潘伯鷹先生還補充道:
也就是說筆法到了王羲之這裡,就完成了從隸書到真行草的變化。
潘伯鷹先生繼續補充道:
黃簡老師在第一課的時候就有提到過,真書、行書、草書都是在隸書時期産生的,可以說是隸書的演化,王羲之成功地把隸法運用到真行草書之中,使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樞紐是的人物。
啟明書法QQ:282295839
私人liuqi919 注明“書友”
啟明老師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