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後到底要不要“忌口”?
——究竟什麼是“發物”
山西省中醫院 骨科
外傷後到底要不要“忌口”,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發物”?這是困擾很多患者的問題之一,因為中醫類骨傷醫師有時會給出一些“忌口”的飲食,而大多數西醫骨科醫生會告訴你“沒什麼可忌口的”。
這個問題可能很難統一,因為“發物”這個傳統醫學中的概念,在現代西醫學中并沒有與之準确對應的術語。
在西醫學領域裡食物和藥物幾乎完全是兩碼事。但是中國傳統醫學強調“藥食同源”,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均有四氣、五味、歸經等屬性。因此,依據食物不同的性味和屬性 ,根據不同的體質、性别、年齡、季節和地域 ,按疾病的不同時期和階段有針對性的忌口。尤其是,食物與食物之間,食物與藥物之間也存在相克、相畏、相殺關系及配伍禁忌問題。食物本身也能夠治病,也能對抗或抵消某些藥物的作用。所以,中醫之“忌口”側重于此。
如果非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認識,“發物”更接近一類容易誘發、加重機體炎性反應的食物,對于外傷患者的傷口愈合有着負面的影響。現代漢語詞典将“發物”收錄其中:“指富于營養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瘡疖或某些病狀發生變化的食物,如羊肉、魚蝦等”。可見這裡主要指的是具有溫補或緻敏作用的食物。
如果總結傳統醫學典籍中對“發物”的描述,我們大緻可以将其分為三類:一是動物性食品,尤其是髒器食品中富含激素物質, 有促使人體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的作用,大量攝入時有誘發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等;二是如雞、蛋、豬頭肉、魚、蝦、蟹類等對人體而言為異體蛋白 ,其中魚、蝦、蟹類本身還含組織胺 ,作為過敏源引起過敏性反應;三是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酒、蔥、蒜等可通過酒精或揮發刺激物質直接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 、血流加速 ,使原有的病情加重或病情遷延。
譬如,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羊肉、狗肉可以升高血清中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也能提高血清抗利尿激素水平和血清滲透壓血清離子濃度,從而引起大便幹結,而鴨肉的上述作用則相反。再如,對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模型小鼠的研究發現,羊肉、青椒可以上調IFN-γ、IL-17等炎性因子的表達,進而加重病情。
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需要大量攝入,即使是骨折術後恢複期的患者正常的飲食量也不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總之,“發物”因缺乏明确的界定而容易擴大和混亂,不利于中醫相關知識的傳播和發展。我更傾向于認為它是傳統醫學長期觀察人體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過程,所總結出的比較謹慎的飲食規避,并不是某一種食物的固有屬性。而且,現代醫學中抗炎、抗感染手段的豐富,使得“忌口”、“發物”這種概念的重要性更加下降了。
但是,無論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對于外傷患者,尤其骨折圍手術期的患者,不能盲目攝入大量高能量食物的意見是一緻的。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湯軍.中醫“發物”的概念、分類及其臨床意義.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胡陽.5種“發物”對小鼠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模型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3.謝冠群.中醫飲食禁忌發物探讨.中華中醫藥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