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重慶石柱縣經濟怎麼樣

重慶石柱縣經濟怎麼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4 01:01:13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之困,帶給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人民最直接地影響是——地太少。村民大多指望龍河河畔那一溜少得可憐的土地,世代種植洋芋坨、紅苕坨、包谷坨“三大坨”。

貧窮,如同背後橫亘的大風堡,難以逾越。

如何從這片貧瘠的土地,找出脫貧之路?如何讓這片堅韌的土地,開出希望之花?

村集體開公司

喚醒沉睡資源

重慶石柱縣經濟怎麼樣(重慶石柱窮土生金)1

華溪村脆桃産業基地一角

中益鄉華溪村,一個同江蘇省華西村同音的普通小山村,正在和當年的華西村一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7年8月,中益鄉被納入全市深度貧困鄉鎮。同年,華溪村也進入全市18個“三變”改革試點村之一。

“三變”改革要将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實現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對于村集體和農民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華溪村以重慶民生集團捐贈的10萬元幫扶資金和90萬元淄博市對口幫扶基金作為啟動資金,聚集全村427戶1280人參股,組建了華溪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承接華溪村所有經營性資産和扶貧開發資金,負責管理集體資産,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

而注冊公司,村委會沒有資質,需要1至50人的自然人登記,怎麼辦?16位村民出資32萬元,加上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的各項資金468萬元,2017年11月8日,華溪村集體企業——石柱縣中益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益旅遊公司)挂牌成立。

華溪村山高溝深、土地貧瘠,撂荒嚴重。要推行“三變”改革,首先要盤活村民們“沉睡”的耕地、林地和閑置住房資源。依托中益旅遊公司,華溪村對村民土地進行股份化改革,創新實施“确權不确地,統一耕作經營”的農地确權模式,按照“土地綜合整治、公司統一經營、農戶入股分紅”的思路和“宜農宜旅、長短結合、套種間種”及“增收、蜜源、觀賞”等綜合效益的原則,确認1000多畝耕地和撂荒地權屬,用于發展脆紅李、木瓜、菊花、辣椒等産業,實現連片規模經營;同時,村民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投放蜂桶,大力發展中蜂養殖業,拉開了華溪村集體經濟向前發展的大幕。

發展長效産業

村民轉身當老闆

陽春三月,在華溪村中心組200多畝的脆桃産業基地裡,66歲的陳叔林和幾位村民正忙着鋪設黑色的地膜。再過一個月,就該種西瓜了,這些地膜用來代替農藥除草。“做夢也想不到我也會當‘老闆’!”他說。

老黨員馬培清家門口,示範基地裡的黃精和木瓜長勢喜人。她家以6畝土地入了股,小兒子陳朋和兒媳譚明蘭還“返承包”了5畝黃精種植地。土地入股、就地務工、利益分紅,陳朋實現了從農民到股民的華麗轉身。

金溪溝偏岩壩,莼菜田錯落有緻,山岩邊蜂桶成排,民宿建設熱火朝天。再過一段時間,這裡将會成為中益鄉又一個新的旅遊地标。一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站在華溪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層層梯田裡,脆紅李、脆桃等經果林成片,花開遍野;黃精、木瓜、吳茱萸等中藥材頗具規模……昔日“土裡刨食”的村民,紛紛當上了“股東”。

“以往,我們狹隘地認為,農村資源就是土地、森林、水力、礦産等資源。沒想到,村裡的空氣、風光、民俗文化等也是可以變成資産的資源。”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說,華溪村以中坪脆桃觀光采摘園、王子坪脆紅李生态采摘園、蠻王坪牡丹露營體驗區和金溪溝“中華蜜蜂谷”為主的“三坪一谷”農旅發展産業布局已初步形成。

如今的華溪村,糧經種植比例已由原來的9:1調整為現在的1:9,長效産業穩步發展,2019年全村實現農産品銷售收入400萬元。而誰又能想到,兩年前,華溪村還是出了名的支柱産業“空白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老人婦女兒童“留守村”。

既分紅又務工

富了集體富了民

重慶石柱縣經濟怎麼樣(重慶石柱窮土生金)2

村民在脆桃産業基地務工

2019年12月24日,華溪村舉行首次集體經濟分紅大會,427戶農民共計獲得了22.79萬元紅利。

華溪村的“三變”改革,改變的不僅僅是村民種植傳統農作物,還改變了大家自給自足的陳舊思想,激發了村民發展産業的内生動力。

花仁德是華溪村的貧困戶,自村裡發展産業以來,他們一家人不但自己發展養殖業、到村裡産業基地務工,還積極返包黃精、吳茱萸等中藥材種植地進行管理。他現場算起了家庭收入賬:從村集體返包9.7畝黃精收入管理費9700元,1372棵吳茱萸的管理費1920元也到賬了;在村集體務工年收入2萬元;家裡養了兩頭豬賣出6000元,2019年一年下來就增收了3.76萬元。

在村集體帶動下,村民羅洪安2017年回到家中開始養豬、養牛,并返包了14.6畝中藥材黃精種植地,2019年收入了1.46萬元的管理費。羅洪安還擴大了中蜂養殖規模,去年他家的10多桶中蜂采了70多斤蜂蜜,賣了一萬多元。“以前在家裡根本掙不到錢,隻能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哪個還願意出去嘛!”

村民陳叔林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了華溪村脆桃産業基地,獲得300元分紅,加上在産業基地的務工所得,全年收入超過一萬元;陳朋家分紅獲400元,夫妻倆“返承包”5畝黃精種植地,3年管護可收入一萬元,收獲後每畝管護地還能分得20%的收益;何紹餘将田地流轉給了村集體,本人在生産基地當工人,每月能拿到工資2000多元……

立足脫貧着眼緻富,華溪村的“三變”改革,喚醒了農村沉睡的資産,聚攏了各級分散的資金,拓寬了村民增收的渠道。華溪村構建了“項目 公司 合作社”的股權分紅體系,在特色農業發展中,農戶和公司分别以20%、80%的比例分紅;合作社收入的60%作為全體社員分紅,30%作為村扶貧濟困基金,用于開發公益性崗位和實施臨時救濟,10%作為村集體公益金。

華溪村還建設了扶貧車間,與企業合作加工、銷售蜂蜜産品,每年可為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2018年,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銷售蜂蜜、幹竹筍、生态大米等土特産品,收入20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盈利20餘萬元,85個貧困戶在2019年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9.48%下降為零。

貧瘠的土地上蹚出一條脫貧之路,希望之花盛開在大風堡腳下。過去的農民,如今的股東,中益鄉“三變”改革,硬是從窮土裡挖出了“金蛋蛋”,他們的土地情懷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升華,正闊步奔向鄉村振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