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泥石頭”小編簡單的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紫砂壺的組成結構》很多壺友說并不詳細,小編這次把每個部位都詳細的圖解下,讓壺友們更好的了解紫砂壺的各個部位。
一把紫砂壺結構上分為:壺身(體)、壺蓋、壺把、壺嘴、器足(壺底),下面咱們詳細介紹每個部位。
一、壺體
壺體指紫砂壺的形體造型,是紫砂壺的主體。壺體形狀往往與紫砂壺的名稱有關。有幾種壺體是常用的,比如四方壺、洋桶壺、鬥方壺、鐘壺、鼎式壺、梨形壺、松段壺、梅段壺等。
二、壺蓋
紫砂壺的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三種形式。壺蓋上一般都要開一個内大外小的喇叭形小孔,使其不易被水氣糊住。紫砂壺燒成後,口和蓋的配合應該達到“直、緊、通、轉”四項要求。
2、壓蓋:壓蓋是指将壺蓋覆蓋于壺口之上,蓋的直徑要略大于壺口的外徑。
3、截蓋:截蓋是指在制坯時,将紫砂壺上端口蓋相應的部位切割開來,截下部分做成蓋,壺身切口做成壺口,蓋合後外形完整。由于制作技術難度大,隻有中高檔紫砂壺菜會采用截蓋。
壺紐:紫砂壺的壺蓋一般都有造型别緻的壺紐,有寶珠形、橋形、牛鼻形、瓜柄形、樹樁形、肖動物形等。一般圓壺多用寶珠形紐,扁壺多用橋形紐,像生壺則用瓜柄紐、樹樁紐等。
寶珠紐
橋形紐
三、壺嘴
紫砂壺的嘴式可分為“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流”五種基本樣式。紫砂壺嘴的制作非常講究,嘴式的長短、粗細及安裝位置都要恰當,壺嘴内壁必須光滑暢通,出水流暢,收水時不滴水、不流涎。壺嘴根部的出水眼,多為獨眼因易被茶葉堵塞,從清代中期起做成網眼式。
1、直嘴:形狀簡潔,出水流暢
2、流:流形似鴨嘴,又叫“鴨嘴”,近代才流行,多用于茶具、咖啡具。
3、一彎嘴:一彎嘴形似鳥喙,故又名“一喙嘴”,也有讀為一啄嘴的。
4、二彎嘴:二彎嘴的根部較大,出水暢快,用于一般紫砂壺。
5、三彎嘴:三彎嘴的造型豐富了紫砂壺的線條,但制作有一定的難度,比較難掌握。
四、壺把
壺把是為了便于執壺而設置的,有端把、橫把、提梁三種基本形式。
1、端把:與壺嘴分别安裝在壺體的兩側,大多數紫砂壺均采用端把。
2、橫把:安裝在壺體上與嘴成90度,圓筒形壺上多用橫把。
3、提梁:一種特殊的壺把形式,安裝在壺體的上方,有許多式樣,因此處位置明顯,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提梁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硬提梁,另一種是軟提梁。硬提梁與壺身同時制出,還有一種金屬提梁壺,是用螺絲将單梁固定在系紐上,也屬于硬提梁。硬提梁空間大,形式感強,上虛下實,上輕下重,既飄逸又沉靜,顯示出一種高雅氣質。軟提梁也叫活絡提梁,是制坯時在壺的肩部做一對用于安裝提梁的系紐,壺燒成後,用金屬絲或金屬細管細藤條、細竹根等做成半圓環,裝在系紐上。金屬提梁多為雙梁,藤、竹提梁多為單梁。
由于提梁的存在,使紫砂壺有了更高大的形體,也由于提梁的内部有一個必然要存在的虛空間,加之提梁特又可做成不同的形态,可以表現出風格多樣的形式美感,有的飄逸,有的沉靜,有的華麗富貴,有的質樸莊嚴,為藝人所喜愛。
五、器足(壺底)
器足關系到紫砂壺的放置是否平穩,其設計師否得當,直接影響紫砂壺的美觀,故藝人對器足設計制作十分重視。紫砂壺的器足分為“一捺底、加底、釘足”三大類,這個三類器足的做法既多樣又統一,是紫砂壺器足的鮮明特點。
1、加底:因制坯時在紫砂壺坯的底邊口上附上一道泥圈而成,故名。
2、一捺底:實際上是沒有足,是器身的自然結束,制作起來省工省時。為了擱放平穩,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于圓形紫砂壺,使器形簡介靈巧。
3、釘足:因紫砂壺宜矮不宜高,故多選用口小底大的器形。為使器形不呆闆,趨向活潑,擱放平穩,便采用“釘足”方式。至于“釘足”的具體形狀,則與器形相統一。
轉載請注明 “ 泥石頭紫砂壺平台 ” 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