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宮廷皮影戲起源

宮廷皮影戲起源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6 20:35:54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是一種以獸皮或紙闆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表演皮影戲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樂器伴奏與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叙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宮廷皮影戲起源(傳統皮影戲的由來)1

皮影戲其實起源于一段帝王的愛情故事。《漢書》中記載: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漢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在路邊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杆。

入夜,李少翁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李夫人袅娜的身影在幕圍後面徐徐舞動,漢武帝頓時淚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姗姗起來。”武帝看罷龍顔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還有傳說在秦朝末年,楚漢相争之時,楚兵圍困漢兵。張良為了退兵,就在城樓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讓士兵舞動旗幟,敵兵一看,城頭上守兵衆多,不敢冒然攻城,自行退去。現在湖北孝感,流傳着“一評二鼓三皮影,智勝項羽三千兵”的民謠。說的是楚漢相争時,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謀,用說評書、鼓書和唱皮影戲的方法,渙散了項羽三千子弟兵,取得勝利的故事,同時把張良奉為皮影的先祖。在台灣一帶也有這樣的說法。

宮廷皮影戲起源(傳統皮影戲的由來)2

清末民初,中國的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輩出。無論從影人造型制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曆史的巅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衆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緻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彙演,并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宮廷皮影戲起源(傳統皮影戲的由來)3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表演時,藝人們既要操縱影人,又要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技術娴熟的藝人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缭繞、優美動聽,有喜有悲、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皮影戲經簡化後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藝人将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擔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喜愛這門藝術的人群親切地稱為“一擔挑”藝術。這種一擔挑藝術應該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街頭藝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