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給音樂加點靈魂

給音樂加點靈魂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19:42:08

給音樂加點靈魂?從先秦的鼓瑟笙箫到今天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小調俚曲,我國的歌舞樂、說唱樂、戲曲樂等民俗音樂已存在了數千年,是積澱深厚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然而,随着當代社會逐漸駛入信息經濟和文化經濟的快車道,搖滾樂、爵士樂等外來音樂借助信息技術的平台在國内迅速崛起,而我國本土積澱深厚的民俗音樂在當代流行音樂市場上卻有點失語了很多人也許會将此歸因為民俗音樂與“城鎮化”後全國普遍流行的現代都市生活方式有差距殊不知搖滾樂、爵士樂等外來音樂亦發展自歐美各國的民俗音樂,何況我國當代許多民俗音樂傳承者的藝術水平還相當高超那麼,民俗音樂在當代流行音樂的市場上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原因主要有三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給音樂加點靈魂?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給音樂加點靈魂(多給民俗音樂一點陽光)1

給音樂加點靈魂

從先秦的鼓瑟笙箫到今天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小調俚曲,我國的歌舞樂、說唱樂、戲曲樂等民俗音樂已存在了數千年,是積澱深厚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然而,随着當代社會逐漸駛入信息經濟和文化經濟的快車道,搖滾樂、爵士樂等外來音樂借助信息技術的平台在國内迅速崛起,而我國本土積澱深厚的民俗音樂在當代流行音樂市場上卻有點失語了。很多人也許會将此歸因為民俗音樂與“城鎮化”後全國普遍流行的現代都市生活方式有差距。殊不知搖滾樂、爵士樂等外來音樂亦發展自歐美各國的民俗音樂,何況我國當代許多民俗音樂傳承者的藝術水平還相當高超。那麼,民俗音樂在當代流行音樂的市場上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民俗音樂少有獨立的生存空間,多是傳統民俗儀式的輔助手段。民俗音樂本起源于農耕時代的多種民俗儀式,用于祭祀神靈、祖先、慶祝嬰兒降生、标志歲時節令等活動。比如“龍根之歌”“接龍調”等就是湘西苗族在春季為祭祀龍神舉行的“接龍”儀式中常使用的民俗音樂。農耕時代的很多民俗儀式在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存在的現實根基。依附于這些民俗儀式的民俗音樂自然也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隔離,找不到進入當代流行音樂的途徑。

其次,民俗音樂從其創作者角度表達的多是農耕時代的觀念與情感,與現代工業社會的觀念和情感有差距。它們有的表達人類對神靈的敬畏,有的表達對祖先的崇拜,有的表達父慈子孝、夫唱婦随的倫理,有的表達打獲獵物或莊稼豐收的喜悅。

最後,民俗音樂的演繹和組織方式适應的也是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缺乏現代工業社會音樂的應有特色。它們或體現為傳統民俗生活方式,比如西南川東民間婚禮中新嫁娘在夜席之後傾訴離别之情等的“坐歌堂”;或體現為傳統民俗儀式,比如廣西桂林端午劃龍舟民俗活動中的龍船歌;或體現為地方劇團演出,比如東北秧歌等。這些演繹和組織方式與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融為一體,但地域色彩過重,傳播範圍頗受局限。

以上主要原因使得民俗音樂在當代社會陷入了窘境。要走出這一窘境,就需要對症下藥,幫助民俗音樂确立其獨立的文化身份,發掘其跨時代的内涵,根據現代工業社會流行音樂的特點更新其演繹和組織方式。

确立民俗音樂獨立的文化身份就要積極挖掘民俗音樂自身的曆史發展與文化内涵,以民俗音樂為主體來考察、分析和确立傳統民俗儀式的意義。比如對“龍根之歌”等“接龍”歌曲做出曆史性的梳理,分析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并從此角度理解湘西苗族的“接龍”儀式。

發掘民俗音樂的跨時代内涵就要發掘民俗音樂超越農耕時代的意義。比如将人類對神靈的敬畏拓展為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樸素思考;将對祖先的崇拜拓展為對民族與曆史的熱愛;将父慈子孝、夫唱婦随的倫理拓展為對親情、愛情的珍惜;将捕獲獵物或莊稼豐收的喜悅拓展為對奮鬥之後收獲的欣慰等。

根據現代工業社會流行音樂的特點更新民俗音樂的演繹和組織方式則需在當代文化經濟語境下賦予民俗音樂的演繹與組織以一定的文化營銷傳播性質。這可以有四種形式:一是完全融入現代工業社會的流行音樂,構成城市民謠的某種元素,比如鐘立風的《在路旁》在開頭就使用了民俗鼓樂,其“姑娘們在等情郎”等歌詞也易讓人聯想到類似的民俗歌曲。二是保留自己的獨立特色,但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流行音樂合作,比如張尕慫等的《沒有黃河我活不下》就是西北的黃河民歌與現代搖滾合作的産物。三是用現代流行樂隊來演繹和組織民俗音樂,比如女子十二樂坊。四是用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現代工業文化産品配樂來演繹和組織民俗音樂。竹笛樂在《卧虎藏龍》等武俠影視中的運用就比較典型。

對民俗音樂的創新發展會幫助民俗音樂在現代工業社會生活中重燃生機,将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當下文化經濟、信息經濟的背景下延續下去,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展現出我們民族的藝術生命力,并在世界的音樂藝術殿堂中發出我們民族的聲音。

作者:楊東籬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