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楠給老人開出營養食譜
柳鵬正在接診患者
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老年科專家提示,這絕不意味着老年人的一日三餐要“少吃肉多吃菜”,甚至隻吃清粥小菜。在機體代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建議65歲以上老年人,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攝入總量應争取達到120克至150克;80歲以上老人同樣建議多吃魚禽肉蛋奶和豆類,還要特别注意烹饪方式。
● 現狀 ●
20%老人有骨骼肌減少症
韓萍今年88歲,身材瘦削,每天都會堅持打上一段八段錦鍛煉身體。不過身邊常有親友提醒她“這麼大年紀了,還是應該少活動”“萬一有點磕碰可吃不消啊”。這些建議讓韓萍心裡也犯起了嘀咕,到底該不該繼續鍛煉?她專門到醫院尋求答案。
第一眼看到韓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魏雅楠對她的印象就是“瘦”,身體質量指數(BMI)隻有18,屬于體重過輕。在魏雅楠的診室,握力器是必備之物,它能幫助醫生初步判斷老人的肌肉情況。随後進行的體成分檢測顯示,韓萍體内的肌肉量明顯減少,患有骨骼肌減少症。
在詳細了解其飲食習慣後,魏雅楠發現,韓萍不僅每餐的進食總量少,蛋白質的攝入水平也偏低,因此建議她在每兩頓飯之間“加餐”,補充一次乳清蛋白。老人也嚴格按醫囑執行,短短三個月後再來複查,她的變化十分明顯。“大夫你看,我腰上有肉了,紮皮帶都感覺發緊了。”見到魏雅楠,韓萍立馬報喜。
與韓萍情況類似的老人,魏雅楠在接診時常常能遇到。人民醫院老年科的在院患者中,約有20%患有骨骼肌減少症,且大多數患者在檢查前并不自知。
魏雅楠剛接診的一位78歲的高血壓患者,同樣身材偏瘦,平日買菜、燒飯、做家務樣樣不落,一家老少的一日三餐都由她承擔。“旁人看起來,這位老人的行動特别靈活,但我們檢查發現,她也患有骨骼肌減少症。”碰到這樣的病人,魏雅楠總要多囑咐幾句。随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都會逐漸出現肌肉流失,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隻要日常行動無礙,老人及其家人往往難以察覺明顯的變化,意識不到其中隐藏的風險。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柳鵬說,老年人可以适當“胖”一些。當然,這并不是說老年人體重可以超标,而是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的BMI指數正常值要略高。
正常人的骨骼肌約占體重的40%,大多數人在50歲後便會出現肌肉減少。柳鵬以腿部肌肉為例,如果不加幹預,每年肌肉量都會流失1%至2%。一位80歲老人的肌肉量,可能隻有年輕人的一半。而體内肌肉減少,會導緻身體虛弱、機體免疫力下降,跌倒風險增加。一旦不慎出現外傷、感染、病變,肌肉不足會直接影響到康複情況和生活質量。
● 提醒 ●
“胖瘦子”“瘦胖子”都要警惕
不過在柳鵬眼中,“胖”“瘦”并不僅僅是依據體形來判斷。
年過七旬的王紅軍身形較胖,但他一直認為“太瘦扛不住病”,不願控制體重,也沒有意識到肥胖給他帶來的隐性問題。在家人反複強烈的要求下,他才被勸到了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
“胖,說明營養跟得上,我不減肥。”見到柳鵬後,王紅軍先給自己開了方子。
柳鵬先請他做做檢查。體成分檢測,是到營養門診就診的老年患者必須經曆的一步。脂肪,特别是内髒脂肪超标,且有骨骼肌減少症,是典型的“胖瘦子”。這樣的檢查結果,讓王紅軍的抵觸情緒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回答問題的态度也更積極了。
平時王紅軍的飲食以高碳水為主,“一頓飯要是不多吃點兒主食,這頓就像沒吃似的”。但柳鵬直接指出了問題,肌肉的補充需要保證蛋白質的足量攝入,特别是他已經出現肌肉減少,更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同時,還要注意養成運動的習慣,減緩肌肉流失,王紅軍平時有出門散步的習慣,因此他的下肢肌肉比例明顯更好。
袁慧則是另一個極端。家人希望這位瘦瘦小小的老太太能“增肥”,但檢查結果讓大家都沒想到,她的BMI雖然隻有19左右,卻檢測出了内髒脂肪超标,同時伴有低蛋白血症、貧血。這種隐形肥胖,便是“瘦胖子”。
“胖瘦子”和“瘦胖子”,這兩種情況均對健康不利,都需要減脂、增肌。改善飲食、生活習慣,是最為便捷的途徑。
“膳食調查,是營養科室的一項特色工作,它和我們最終給出的個性化營養處方息息相關。”柳鵬說,患者的飲食習慣已經延續了大半輩子,如果突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患者極易産生強烈的抵觸情緒,身體也可能不适應,甚至會因此放棄治療。因此膳食調查過程,絕不僅僅是要發現患者日常膳食中的不合理因素,更要在其原本膳食結構的基礎上,盡可能通過“微調”實現最佳效果,給出營養處方的“一人一策”。
柳鵬為兩位老人分别開出了營養處方,增加每日蛋白質的攝入,并提醒他們适當增加身體活動量,避免久坐。照章執行三個月後,兩人都陸續帶來了好消息。王紅軍減重15斤,内髒脂肪明顯減少;袁慧則增重了10多斤,疲乏無力等症狀明顯改善,身體代謝狀況也變好了。更重要的是,兩人的肌肉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 食譜 ●
每餐的魚禽肉蛋奶要達标
“營養門診可能并不為人所熟知,但其實所有的疾病、亞健康狀态,甚至隻是體形改善的需求,都和營養相關。”平時,柳鵬經常會參加院内的多學科會診,魏雅楠就是他的好搭檔之一,在對老年人的慢性病進行治療的同時,也通過飲食調節身體狀态。
前不久,兩人剛剛為一位八旬糖尿病老人進行了會診,綜合考慮其病情,柳鵬為老人開出了高熱量優質蛋白軟食的營養處方,一日三餐要攝入1個蛋、100克禽畜肉及100克魚蝦,并建議采取去皮、軟爛的烹制方法。
飲食要清淡,一些老年人将這句話作為了生活準則,肉吃得越來越少,甚至每天隻吃清粥小菜。魏雅楠曾接診過的一位糖尿病患者,甚至為了控制血糖,選擇少吃飯甚至不吃飯。血糖看起來是控制住了,但老人身體的營養卻跟不上了,最終出現了熱量不足的情況。
其實,攝入足量的蛋白質,是對抗肌肉流失的重要一環。對于65歲以上老年人的膳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除了要求食物品種豐富、搭配合理外,還提出應攝入足夠量的動物性食物和大豆類食品,其中動物性食物攝入總量應争取達到平均每日120克至150克,并應選擇不同種類,分散在三餐攝入;推薦每日食用300至400毫升牛奶或蛋白質含量相當的奶制品。對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指南推薦選擇質地細軟,能量和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多吃魚禽肉蛋奶和豆,适量蔬菜配水果。
當然,老年人通常有食欲不振、味覺嗅覺減退、消化吸收能力變弱等特點。如果正餐的進食量不足,柳鵬建議可以通過加餐或零食提高食物的攝入量,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營養補充劑,“當然,那種桌上擺了一排補劑,每天吃補劑像吃飯一樣,肯定不合适,還是要‘缺啥補啥’。”
在營養門診工作的15年間,柳鵬清楚地感覺到,随着社會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願意前來咨詢、嘗試、實踐營養處方。隻有極少數患者的依從性相對較差,能夠堅持複診的患者,健康狀況改善的比例在九成以上。
“好多家屬把老人帶到我面前,是想讓我幫着‘教育’一下老人。”柳鵬笑道,但有時,他也會讓家屬“失望”。他堅持的原則是“沒有垃圾的食物,隻有垃圾的吃法”,除了一些明顯不利于健康的飲食方式,如大量食用腌制、煙熏、油炸、高糖的食品外,他不會嚴格限制老人的飲食,“如果老人牙口好,偶爾吃一口炸雞,能怎麼樣?”
除了注重食物本身的搭配,柳鵬還表示,家人親友的陪伴對老人也十分重要,“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共進晚餐,老人也更容易胃口大開。”
(文中病例均為化名)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蘇雅
流程編輯:嚴聖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