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波浪滾滾,從上遊奔流入海,經過群山與原野,來到江蘇境内。在江心八卦洲咽喉似的轉角處,有一座雄踞在大江南岸的城。那一帶,山陵重疊、房屋稠密,它虬龍似的卧在其中。
當第一束陽光灑落在它身上,整個城像蒙上了一道閃亮的光澤,顯得靜默又嚴肅……
這裡,便是南京。
方飛 攝
距今35萬年前,南京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南京成為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在6000年前的新時期時代,南京就出現了村落,這些村落逐漸在秦淮河、金川河、滁河兩岸發展起來。
△南京猿人頭骨化石 舊石器時代
1993年南京市江甯區湯山葫蘆洞南京直立人化石地點出土
舊石器時代的遺存是南京遠古溯源的重要内容。1993年發現的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所見南京最早的人類遺存。南京猿人的性質、年代與北京猿人相似,是繼安徽和縣猿人之後再次發現的生活在我國南方的直立人頭骨化石。
△人面陶塑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
1983年南京市浦口區營盤山遺址出土
浦口盤營山遺址出土的人面陶塑像,是南京地區最早的人的形象雕塑,根據遺址出土的文物确定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人面像在常人的原型上,局部經過誇張變形,成為賓于帝或配于天的神的形象,表達了先民們對祖先和神的崇拜。
李曉飛 攝
公元前472年,範蠡築越城,是為南京建成之始。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既是吳文化的重要區域,也是吳越楚争戰之地。
△獸面紋銅铙 商末
1986年南京市浦口區龍王蕩出土
秦始皇統一後,南京納入中央政權管轄,秦漢之際,南京地區先後設有多個郡縣行政區,其密度之高在南方并不多見。
△陳烨 攝
公園3世紀初,孫權立都建業,與魏、蜀鼎立天下,南京第一次成為封建王朝的國都。其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南京,形成了南京城市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六朝,定都于建業(建康)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6個偏安政權,雖不足400年,卻能夠在7000多年的江南地方文明史上凸顯出來,那是因為,在此期間,江南的社會經濟實力長足增長。
林琨 攝
上層文化世族的大規模南遷造成北方學術文化中心的南遷,東晉南朝的都城建康取代了昔日的洛陽,成為高級世族及其官僚子弟的聚集地,自然也成為新的學術中心,首都建康成為舉世聞名的東方大都會,在中國曆史轉折時期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褐彩羽人紋青瓷盤口壺 三國 吳
1983年南京市江甯區長崗村M5吳墓出土
青瓷釉下彩盤口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釉下彩瓷器,改寫了中國瓷器史。
△青瓷俑群 三國 吳
2006年南京市江甯區上坊吳墓出土
南京六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六朝青瓷器,如清涼山吳西晉青瓷燈、東晉褐釉點彩青瓷蓋缽等。出土于江甯上坊吳墓的青瓷俑群,主人端坐在榻上,周圍既有擊鼓、撫琴、吹奏的伎樂俑,也有恭立的侍從俑,構成一副貴族宴樂的生動場景。這組青瓷俑的發飾、服飾、配飾十分清晰,為研究孫吳時期的冠服制度提供了例證。
△陶牛車及俑群 東晉
1970年南京市原下關區(現鼓樓區)象山M7東晉墓出土
象山M7出土的陶牛車及俑群,是迄今六朝同類文物中最大最精美的一組,再現了豪門貴族出行時前呼後擁的場景,是研究東晉貴族出行制度以及車輿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玉組佩 東晉
1998年南京市栖霞區仙鶴觀M6東晉墓出土
六朝時期的青瓷明器富有特色,毛筆、書刀、牛車、羊圈、雞埘、碓房等,造型新穎,六朝大族墓葬因早年破壞,出土文物中金、玉制品極少,以至于有專家認為,戰亂運輸中斷和士大夫“食玉”之風盛行,這一時期玉制品很少,甚至有“無玉”隻說。仙鶴觀東晉高嵩墓出土的玉組佩、玉劍具等成組的玉器,是六朝大族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玉佩件。
貴族女子出行畫像磚 南朝
貴族男子出行畫像磚 南朝
2006年南京市雨花台區華為工地M84南朝墓出土
六朝大族的墓志,除了考證家族信息,還是研究我國書法自兩漢隸書向隋唐楷書演變的重要資料。南京雨花台區華為工地M84出土的南朝貴族男子或女子出行畫像磚,為繼《竹林七賢及榮啟期》拼磚壁畫和河南鄧縣畫像磚後的又一次新發現。
△玻璃杯 東晉
1970年南京市原下關區(現鼓樓區)象山M7東晉墓出土
六朝大族墓出土的玻璃制品,如象山M7飾有橢圓形紋飾的玻璃杯和富貴山M4、仙鶴觀M6出土的玻璃罐,應是當時的舶來品,這是1500多年前中外貿易的見證。
南京先後挖掘了上千座六朝墓葬,這些出土的文物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建康都城的地位和上層人物生活狀态,見證了華夏正聲承襲的軌迹。
△李曉飛 攝
隋代,隋炀帝在南京實施“平蕩耕墾”政策,六朝宮室毀壞殆盡。唐朝初年,揚州大都督府遷出南京,隻保留了普通州縣建制,南京城的地位日漸減弱。
張健 攝
宋元時期,南京憑借着政治地理的優勢和曆史文脈的綿長,始終為江南重鎮。特别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後,南京作為臨安的陪都,毀于戰争的城池得到修複,城市經濟得以複蘇,為後來明王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礎。
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的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發展的高峰,也是南京城市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葉序 攝
明代的南京城東傍鐘山,西據石頭,南憑秦淮,北控後湖,融傳統和創新為一體,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建城思想和氣派。特别是以山河為天然屏障的獨特的不規則城池和城牆建構,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獅紋琉璃磚 明
△象紋琉璃磚 明
△飛羊紋琉璃磚 明
1958年南京市雨花台區眼香廟出土
時至今日,明南京城的基本格局仍可尋覓。明故宮遺址、明代大報恩寺遺址、明寶船遺址、明琉璃窯遺址,以及明代功臣墓葬。大報恩寺的五彩琉璃寶塔被譽為中古時期世界建築奇觀之一,以飛天、飛羊、白象和蹲獅作為紋飾的琉璃轉是大報恩寺塔拱門上的建築構建,用五彩流利燒制,精美異常。
△景德鎮窯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瓷梅瓶 元末明初
南京市博物館鎮館之寶,1950年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出土
景德鎮窯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瓷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傑出代表,出土于将軍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用中國水墨畫技法,用蘇泥勃青為墨,以白瓷胎為紙,在咫尺之間塑造了蕭何、韓信等藝術形象。
2500多年建城史,450多年的建都史,南京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在中國曆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宮溟飛 攝
吳小寶 攝
“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方飛 攝
南京有着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山川形式,南連吳越、西接荊楚、襟帶江淮,自古就盛傳有王者之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南北文化交流接續、彙集融合的重要區域,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胡潇 攝
以城市曆史發展為脈絡,以曆史階段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内容,以南京地區出土的文物為支撐,南京市博物館《龍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應運而生。
“龍盤虎踞”這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但并非用來形容南京,“龍盤虎踞、帝王之宅”實際是在三國東吳才出現,這個人是諸葛亮。此說見于《太平禦覽》卷一五六引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歎曰:‘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此後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又加上劉備的建議,将都城從武昌遷到南京,南京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東吳就此誕生。
陳烨 攝
到了唐代,諸葛亮“龍盤虎踞”這一說的影響力被詩仙李白再次發揚光大。他在《永王東巡歌》中慷慨激昂地寫道:“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此後曆代都有詩人以“龍盤虎踞”來形容南京。
今天,南京的城東西兩條主幹道也因此而命名為龍蟠路、虎踞路,“龍盤虎踞”俨然成了南京這個城市的代名詞。
方飛 攝
數千年曆史文化底蘊為南京生生不息的發展積澱了厚重的基礎,是南京的“城市之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