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中新社記者:阿琳娜
全文字數:2288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位于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巅的黃帝陵曆史悠久,底蘊深厚,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中國古墓葬第一号”“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黃陵縣被命名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
黃帝文化何以形成?尋根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意義?為何要向世界闡釋華人尋根文化?近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張茂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民族為什麼會被稱為炎黃子孫?黃帝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影響?
張茂澤:黃帝文化主要指以黃帝及其子孫綿延為核心、以黃帝陵為載體的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内容包括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華夏兒女的旗幟。
司馬遷撰寫《五帝本紀•黃帝紀》以正史形式,将黃帝描述為颛顼、帝喾、堯、舜四帝以及夏商周三代、秦漢時期絕大多數人的祖先,以此确立黃帝的中華民族始祖、中華文明初祖地位,以及黃帝文化的根源和主流地位。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炎帝、黃帝出生于同一部族。中華民族中的絕大多數人,被認為是炎帝和黃帝的後代。
甲午(201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上,來自海内外萬餘名炎黃子孫齊聚橋山,祭拜“人文初祖”軒轅黃帝。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黃帝文化誕生後,進一步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标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古代的集中體現。新時期,黃帝文化更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紐帶。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黃帝陵會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标識?
張茂澤:黃帝陵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标識可從三方面理解:
其一,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兒女身體裡流動着黃帝的血脈基因。故黃帝陵是海内外中華兒女尋根溯源之所,是海内外炎黃子孫共同祭拜的祖陵。
其二,黃帝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他發明農業、水井、陶器、弓箭、禮樂、醫藥、音樂等,率領華夏族走出野蠻,進入文明時代;帶領炎、黃、蚩尤部族統一天下,建國君民,當時諸侯尊其為天子,黃帝也被後世崇敬。
其三,以黃帝陵祭祀為主線,數千年傳承發展,黃帝成為團結華夏兒女團結奮鬥的光輝旗幟。比如,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國家面臨分裂危險。唐代宗李豫任用郭子儀等将領,平定叛亂,維護唐王朝統一。大曆五年(770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阙,請置廟,四時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代宗批準,于是有了黃帝陵、廟,并進行官方祭祀。
癸巳(2013)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黃帝陵隆重舉行。中新社記者 張遠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說黃帝陵是凝聚海内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張茂澤:黃帝陵是中華文化的标識地,其中蘊藏的黃帝文化,是凝聚炎黃子孫團結奮鬥的重要紐帶,是血緣紐帶,也是文化、政治紐帶。
庚子(2020)年清明視頻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黃陵舉行,參祭人員向軒轅黃帝像鞠躬。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在人種上,全球華人同文同種,都是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這是共同生物基因提供的共同血緣紐帶。
在文化上,黃帝文化是曆史上先進文化的代表。在華夷之辨中,黃帝文化是華夏文化代表,始終帶動其他民族文化共同進步。其獨特優勝處在于主張文化“和而不同”,共同發展。這成為中華文化五千多年持續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力量。
在政治上,黃帝文化是古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表現,是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至近現代,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資源。黃帝文化是維護民族國家統一的強大力量。
中新社記者:祭祀黃帝陵的曆史沿革是什麼,祭祀黃帝陵有何意義?
張茂澤:黃帝祭祀大約誕生于5000多年前,其臣左徹“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竹書紀年》)。今黃帝陵地區祭祀黃帝則始于西漢時期。《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軍十餘萬,北巡朔方,歸來路上,“祭黃帝冢橋山”(《史記•孝武本紀》)。
位于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的黃帝陵。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如今祭祀黃帝陵,至少有表達感恩之心和傳播仁愛之心兩層意義。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關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古代中國以農業為本,宗法血緣在社會關系中占很大比重,财産私人占有的法權觀念不明顯。國人重視孝道,行孝是為仁之本,祭祀黃帝陵則是中華民族孝敬仁愛之情的集中表達。因為孝親敬老是家庭血緣而生的自然親情,稍加培養引導,就可以成為家國天下、民胞物與的仁愛親情。
個人層面而言,孝悌是為仁之本。做人成人要有人性修養、文明修養,離不開孝親敬祖的文明化訓練。孝親敬祖是促使人們萌發、保持、升華愛心的重要平台。
古代家國一體,治國者要成為合格的治國者須進行“君君”修養。君王往往小時候就進行孝親敬老的培養訓練,要求認同《大學》提供的身、家、國天下血脈一體的道理,相信孝親和忠君道理相同——隻要家裡敬老就能國中尊賢,家内信義就可社會友善,家中慈幼很容易愛民重民,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國理政,治平天下,關鍵是有仁愛之心,由家庭培養鍛煉成就,然後推廣擴充而成。
中新社記者:為何要向世界闡釋華人尋根文化?
張茂澤:全球華人有規模地“重返黃帝陵”尋根祭祖始于20世紀90年代,前來拜祭黃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已逾百萬人次。
尋根文化不隻是本原文化,也是曆史文化意識。從中華文明史角度看,以黃帝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提供了有别于歐美文明的獨特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天人合一,以人為重。不尊天貶人、尊神信教、物化拜金,也不會人類中心主義,貪天功為己力,而是自然和社會有機統一,以人民為中心生存發展。
第二,中道思維,落實為曆史意識。以真理為标準而言語行動,執兩用中,适可而止,反對片面、靜止、孤立分析問題,反對無底線、沒規矩,反對極端思想、恐怖主義。
第三,人文的理性的信念。堅信經典原理,同時,基于理性認識和實踐基礎,理解其具體文句,信念誠笃堅貞,信仰平和理性,獨斷、獨尊傾向不強。
憑借中華文明精髓,中華文明完全可以給人類和平發展提供豐富的曆史啟迪和強大的現實助力。
受訪者簡介:
張茂澤,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咨詢專家,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兼任陝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中國儒學史、中國宗教思想史、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研究。
原标題:《張茂澤:黃帝陵祭祀,如何向世界闡釋華人尋根文化?| 東西問》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