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感悟?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跟安全感缺乏,有着密切的關系例如:,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感悟?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跟安全感缺乏,有着密切的關系。例如:
焦慮,對事物不必要的過度擔心;
缺乏自信,過于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
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夠幫助自己;
同時,内心深處對自己和别人又都不夠信任,對生活周圍的人與事總是抱着懷疑的态度。
等等。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讨的問題。
保護,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嗎?
我們先來讨論一下這個問題,也是我經常被家長們問到的問題之一。
按照常理理解,感覺到不安全,那麼創造一個讓孩子“絕對”安全的環境,似乎是一個解決方案。
很合情合理。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式,不能算錯,但卻有幾個副作用,值得關注。
①助長孩子的依賴情緒。
若是孩子的成長,是一直待在父母身邊,不用面對社會壓力的,父母怎麼保護,隻要雙方開心,都行。
問題出在孩子需要适應學校、社會這一點。
過度依賴父母的孩子,在面對外界的挑戰時,很可能會不知所措,并且條件反射似的回頭找——爸爸媽媽。
獨立,适應,也就無從談起。
②過度保護,會放大外界的危險性
這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一點。
當我們覺得外界處處都是危險的時候,才需要高度戒備,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就像新冠流行地區,我們需要不停的消毒,戴口罩,閉門不出等等,同樣的道理。
過度保護,給孩子的感覺就是生活環境周圍,都充斥着病毒,一點都不能掉以輕心。
如此,安全感反而無從談起。
③孩子自信心缺乏。
外面的世界,不存在絕對安全的地方。
因此,自信心的來源,不應該是我們盡量找一個無菌的環境,而是自身的免疫力足夠強,擁有足夠的防禦能力。
換言之,跟身體預防生病,是同樣的道理。
沒有自己克服過困難,打敗過敵人的孩子,很難相信自己的免疫系統,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自信心,也就無從談起。
安全感來自于可控
同樣是跟身體的安全類比來舉例。
我們害怕的是生病嗎?也不完全是。從老祖宗那裡,我們就知道了“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道理。
我們接受人不是鋼鐵,總有生病的時候,我們并不會因此每天惶惶不可終日,什麼都不敢吃,哪裡也不敢去。
若是感冒、腸胃炎、骨折之類的病症來臨,我們很少會驚慌失措,因為我們很确信,我們能搞定它們,身體很快會好起來。
這就是身體上的可控。
而類比到内心狀态,主要就是情緒的穩定性,以及可控制。
注意,這裡的情緒穩定,并非是指情緒絕對的不波動,永遠都愉悅、輕松,不管什麼時候都對孩子笑臉相迎。
父母也是人,這幾乎不可能。
我們的着眼點應該是怎麼讓情緒可控,而不是不切實際地追求父母情緒的絕對愉悅。
怎麼做到情緒可控制?
我想,這裡需要注意的有兩點:
讓孩子知道父母生氣的原因,以及生氣之後會做什麼。
①讓孩子明确,哪些是父母介意的問題。
我們很多時候會相當然地以為:我都說了那麼多次了,孩子肯定知道我在意什麼,會因為什麼而生氣吧?
還真不是。
情緒大概率都是突然生發的,以孩子的分析能力,很難總結其中的規律。
在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看來,父母的情緒都是不可預料的,不知道哪句話,哪個動作,就惹到了爸爸媽媽。
這就會造成不安。
明确的提前說清楚,就能避免這個問題。
②父母生氣會做什麼?
父母生氣,會不會罵我?會不會打我?會不會動用“武器”?會不會幹脆抛棄他?
這些都是令孩子擔憂的地方。
孩子很多時候,害怕的不是父母的憤怒,而是憤怒背後,完全失去理智的行為。
跟孩子商量一些底線:比如,再憤怒,都不會真的打傷孩子。
再憤怒,都不會将孩子趕出家門,真的抛棄他們。
再憤怒,都不會動刀。
這些,既是雙方的約定,也是父母的自我約束。
③父母有哪些自身的煩惱
孩子很容易陷入一種虛幻的“自戀”情緒中:認為父母所有的情緒都是自己造成的,世界都是圍着自己轉。
這其實并不準确。
即使是全心照顧孩子的全職媽媽,也有跟爸爸相處的煩惱,有經濟上的困擾,有婆媳相處的矛盾……
這些都是會影響人情緒的現實問題。
提醒孩子注意到這些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情緒,也就不會覺得父母那麼不可捉摸了。
安全感,來自于前後一緻
這裡,就要提到我們經常說到的一個:說話算話的問題。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特點:既依賴父母,又沒辦法完全相信父母。
依賴,是因為不相信自身能力。
不信任,就跟父母說話不算話相關。
特别是對于上小學之前的孩子,我們常會覺得他們沒什麼記憶,随口答應也沒關系。實際上,都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做不到的事情,不因為孩子的軟磨硬泡而輕易妥協。答應的事情盡可能做到,實在竭盡全力都做不到,也給與合理的解釋。
其實就跟我們信任領導、信任伴侶,信任朋友,一個道理。
太多空頭支票,承諾最後也就是白紙一張了。
安全感,來自于持之以恒
這就是很多遭遇困境的孩子擔心的:
我如果成績不好了,爸爸媽媽還會不會愛我?
我如果上不了學了,爸爸媽媽還會不會愛我?
我如果不優秀了,爸爸媽媽會不會抛棄我?
優秀的孩子,當然能心安理得地獲得父母的偏愛,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一輩子優秀。
特别是處于成長變化中的孩子,小學的佼佼者,很可能成為初中的小透明。一路過關斬将走到名牌大學,也可能面臨高手如雲的迷茫。
父母愛的是理想中的,完美的那個孩子。還是眼前這個有些瑕疵,但真實的孩子?
其實是一個說起來比較抽象,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外面世界的競争是殘酷的,是優勝劣汰的。在家庭中呢?我們是不是需要實行一套不一樣的标準?
而這種永遠不會被父母抛棄的信心,則是孩子面對世界腥風血雨的最堅強铠甲。
是安全感的核心。
圖片描述
王珂瑩
應用心理學研究生、
臨床醫生、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心理學講師、
私人心理顧問
《中原教育周刊》南陽市區運營總監
河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會員
河南省婦聯12338心理志願服務團南陽團長、
河南省和諧婦女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南陽市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南陽潤新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心理康複中心主任
河南大學附屬南石醫院心理醫生、
南陽婦聯維權中心專家
《南陽魅力女性網》、《正義之聲網》特約心理專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