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就像一場盛大的演出終于到了大幕拉開的時刻。此時的人們不再忙碌,而是放慢節奏、放松心情,從容恭敬地完成最後的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除夕”作為節日發展至唐宋,已成為年終大節,受到人們的重視。唐宋時期,除夕節慶場面隆重盛大,氣氛熱烈,節俗活動形式多樣,是一個全民參與、充滿享樂的重大節日。文人們在這場重大節日中也從自身角度出發,通過自己的詩詞展現了當時人們豐富的除夕民俗。
一、唐代除夕詩詞與民俗中國人在除夕夜裡,最重要的事莫不過守歲,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所記載,到了隋唐,這一習俗逐漸興盛起來。唐人通常在黃昏之後便開始燃燭守歲,達旦不寝以迎新年。唐詩中有多首直接以除夕守歲命題詩歌,在宮廷内,“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禦筵”;在民間中,“取酒蝦蟆陵下,家家守歲傳卮”。由此可見,在唐朝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除夕夜全民守歲的盛況。
除了守歲,在唐代的除夕夜還有更重要的儀式。唐人通常會在除夕夜點燃用木柴、黍稈、松枝等壘成的柴塔以迎接新年,燃燒的旺火既有驅邪避害之意,同時也象征着新年人丁興旺,五谷豐登。這樣的儀式被稱為“筳燎”,也叫“點旺火”。在民間,人們通常“阖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在宮廷内則極盡奢華,隋炀帝時期的除夕夜要設幾十處“筳燎”的火山,所用木材皆是名貴的沉香和檀木,焚燒木材的香氣一直可以延綿幾十裡。唐貞觀年間,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在宮廷内雖也設大量的“筳燎”,但所使用的都為柴木。這既彰顯了宮廷内筳燎活動的隆重,也并無驕奢淫逸之感。
逐出疫鬼的“驅傩”是唐代除夕夜裡最熱鬧、最具群衆性的活動。古人将季冬的寒氣視為疫鬼,遂舉行驅傩儀式,盡力驅除,以助萬物的新生。在皇宮内,這是一場“殿上燈人争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的盛大祭祀活動。這樣的活動主要挑選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列隊在宮城和皇城各門進行驅鬼和祭祀活動。每人分工各不相同,有穿着紅衣、紅帽,手執麻鞭的執事;有帶着面具,披着熊皮的方相氏;還有手持木棒的唱帥。
這種聲勢浩大的驅傩活動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其功能在逐出疫鬼的同時,也兼有娛樂成分。那時,皇帝往往會率王妃、公主及大臣們一同觀看由千餘人表演的傩戲。除夕之夜,長安及州、縣各地也會舉行驅傩活動,民間的驅傩活動雖沒有宮廷千人送疫的聲勢浩大,但同樣隆重、熱鬧,且更具娛樂性。民間的驅傩儀式更像是一場大型的假面表演,人們帶着猙獰的面具扮作各種鬼神狀,在激昂熱烈的鑼鼓伴奏下,跳着表現驅疫趕鬼的舞蹈,跳笑歡叫,一片沸騰。這樣熱鬧的活動自然吸引了大量市民駐足觀賞,以至于“引傩綏旆亂毵毵,戲罷人歸思不堪。”
傳統節日中,飲食習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叙舊話新,一起吃膠牙饧、五辛盤,喝椒酒、柏酒,飲桃湯、進藍尾。這些既是唐人在元日中典型的節日飲食,同時也是除夕守歲的飲食必備。由于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度過這一天意味着年歲的增長,因而人們更喜歡把除夕之也飲的酒稱為“歲酒”或“壽酒”,以表達來年身體健康的期許和祝願。
二、宋代除夕詩詞與民俗宋人在守歲這一習俗中享有更加豐富的娛樂活動來消磨慢慢長夜,其中最受人歡迎的就是呼盧。這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遊戲,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盧”,即得頭彩。擲子時會高聲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盧”。人們一方面通過這樣的賭博形式赢錢,另一方面更把這一遊戲的結果當做來年運氣的征兆,因此人們争相參與。人們對呼盧的熱情,有詞這樣描述“厮捱著、沒人肯睡。呼盧直到五更頭,便鋪了妝台梳洗。”
相比于前代,宋代除夕燃放爆竹之風大為盛行,宋人往往在爆竹聲中告别舊歲,迎接新年。陸遊曾在詩中描述“前村後村僚火明,東家西家爆竹聲”,家家戶戶爆竹聲此起彼伏,形成火光缭繞的熱鬧喜慶場面。爆竹在有些地方也被稱為火爆,即把截斷的竹筒放到柴火中燃燒,竹節在火中慢慢被燒透,最終形成一陣噼裡啪啦雷霆般的聲音,以達到驅鬼祈福的目的。随着火藥技術的發展,在南宋時開始出現升級換代的爆竹,出現使用硫礎、稍石為材料的火藥式爆仗。
此外,宋代的除夕還要懸挂桃符。桃符起源很早,上古先民認為桃能驅鬼。用桃木制成器具來驅邪辟祟,在桃符上寫吉祥字句的習俗則源自五代時後蜀。到了宋代,文人對于題寫桃符有着濃厚的熱情,他們在桃符上書寫吉祥詩句,每年歲末之時更換,如陸遊就曾有過“燈前小草寫桃符”的經曆。由此可見,桃符在除夕夜不僅扮演着驅鬼避邪、保家護宅的傳統角色,更成為展現文人才華禀賦與精神情感的重要載體。
與唐人相同,宋代文人在除夜守歲聚飲時有飲椒柏酒和屠蘇酒的習俗。在古人心中,“椒”是一種香草,具有性溫、多子、氣香的特點,具有食用價值,可制成椒酒供新春祝頌;“柏”也是長青樹,經冬霜而後調,常被作為長壽之象征。因此,除夜飲椒柏酒不僅能為節日助興,更具有延年益壽之美好寓意。
屠蘇本是一間草庵的名字,隻因傳說中這間草庵曾住着一位名醫,每逢除夕,他便分送給附近居民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入井中,至元日汲取井水,和着酒杯裡的酒,全家齊飲,一年中便不會生病得瘟疫。之後人們便以草庵的名字來命名這種酒,以求養生保健的效用。文人們在全家團聚,和樂融融的夜晚,一邊喝着美酒,一邊享受着美好的天倫之樂,在一片歡慶的氛圍中寄托美好的祈望,因此吟誦出了“壽親惟此爾,一笑柏椒邊”;“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這樣的詩句。
當下我們距唐宋時代已有千年,有些習俗已悄然發生了改變。原來懸挂的桃符變成了張貼的對聯,原來豐富多樣的五辛盤變成了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餃子。但我們依然會在除夕夜裡守歲,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我們依舊會虔誠地祭拜祖先,以求祖先保佑家族在新的一年能夠繁榮興旺。這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對除夕節、對年節的重視和情感寄托。
【參考文獻】【1】林文娟:《唐代除夕節俗與詩歌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2】施杉:《宋代除夕詩詞研究》,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碾冰為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