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延宜(山東)
一個親戚在外地經商,前不久,他的嶽父大人去世了,舉家回來奔喪。可沒過幾天,他就打來電話,說是要回去了。我連忙問他道:“那你們到燒五七紙時不還得回來嗎?”誰知,他竟回答道:“已經燒完了。”我一時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來,眼下提前燒五七紙,甚至将“五七”與“百天”合二而一(燒完五七後,離開墳地溜一圈,再回來燒百天),都已經很普遍了。
衆所周知,如今,老人去世後,頭一年的祭祀日有三,即“五七”、“百天”和“周年”。“五七”是第一個祭祀日,但燒五七紙不能燒正期,即不是正好在死後第三十五天去燒,而是有幾個兒子減少幾天,死者本人再減少一天。假如死者有兩個兒子,那麼五七三十五減去三天,還剩三十二天。這一天,孝子賢孫與族人、近親等一起帶上供品、紙盆花和紙錢等,浩浩蕩蕩地去墳前舉行祭祀儀式。
其實,過去也有提前燒五七紙的,但那僅限于“五七”恰巧趕在了春節或立(打)春後,叫做“不過年(春)”。而現在,一些人在外打工或經商等,時間就是金錢,不能在家等那麼長時間或來回跑。另外,孝子穿着重服(孝服)出門辦事,人家也煩。于是乎,就在出殡後擇日而燒五七紙,讓孝子換掉重服,大家皆可各奔東西了。
據《現代漢語詞典》中“七”字條及其“七七”款顯示,很久以前,人死後每隔七天就要祭祀一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叫“做七”。每七分别稱作頭七、二七……七七(盡七、滿七、斷七)。但後來不知從何時起,掐頭去尾,僅保留下來其中的一個“五七”了,一直沿襲至今。可如今這“五七”又縮水了。在不久的将來,這“七七”或許會全“七”覆沒了呢!
“說句實在話,人死如燈滅,死了也就什麼都不知道了。祭祀隻不過是後人眷念先人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提前幾天燒五七紙也無傷大雅,但我從心裡頭還是感覺有點兒别扭。”記得那天給本家大叔燒完“五七”回到家後,三哥率先“開了炮”,隻聽大哥接着說道:“聽老人們講,隻有到了‘五七’這天,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眼下興提前燒五七紙了,而死者還沒有‘醒’過來呢,那不是白燒了嗎?”“哥,那是迷信。提前燒五七紙,也是‘與時俱進’嘛!”我最後這樣說道。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