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企業服務類産品在國外發展已經成為了主流,但在國内這幾年才掀起熱潮,大部分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習慣了To C 思維的我們,在對垂直場景下的SaaS應用往往沒有很清醒的認知,以 To C産品的發展視角來看待企業服務這門生意,隻會到處踩坑。本文是一位to B賽道創業公司的CEO,以自身創業從0到1打造多款企業服務類産品的經驗,分享其對于企業服務類産品的搭建、設計、運營邏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理性看待:“用戶永遠沒有錯”
C端産品的用戶表達需求,往往比B端産品的用戶表達更精準或者說更明确,人人都可能是C端産品的用戶,而B端産品卻不是個體的使用決策,是集體使用體驗。
俞老師曾說“用戶永遠沒錯”,看過産品軍規12條的小夥伴肯定記得這一條,大家要理性冷靜,俞老師表達的不是字面意思,應該解讀為“用戶面對問題時,所産生的情緒和感受是真實有效的”。
作為産品設計者,我們需要理解在特定情景裡用戶的邏輯和反應,然後……考慮滿足他們的意見或否定他們的意見,又或者放棄這一部分用戶。
做B端産品,我們圍繞着用戶核心的需求,專注極緻。與其說用戶在選擇我們,其實因為資源有限,我們也在選擇用戶,不是所有功能我們都能做 ,最終隻能在一個維度裡解決最“痛”的點。
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需要策略與克制,無論to B産品還是to C産品,最終的解決方案都應該是最簡單的極緻體現,以最短路徑和最低資源成本滿足用戶的需求。
二、需求評級:建模,制定前置規則關于産品需求優先級的評判,如果沒有統一标準,不同的産品經理估計能誕生一千種不同結果。
B端産品經理接受需求的來源要比C端産品豐富而複雜,對于B端産品經理,梳理需求的優先級開發排序是一件“左右逢源”的難事,要考慮服務部門的情緒,要照顧業務部的指标擔當,還要兼顧公司市場拓展的進度。
有些需求是老闆給的政治任務,有些需求是銷售部提的(如果不做就分分鐘影響公司營收指标),有些需求是為了支持運營活動的,有些需求是為了減輕客服團隊重複答疑工作量的,以上種種都是産品需求來源的内部渠道,需求還包括用戶使用後的反饋、行業技術進步等等,對于産品經理而言,學會将需求合理的排期是一門硬核技能。
由于之前踩過坑,後面在做藍領送工SaaS時,我們在早期就開始建模型,形成内部産品需求優先級判斷标準,産品同學接收到需求後,按照劃分的四個維度去歸類,根據“一大帶四小”的原則去快速啟動排期開發。如果功能上線後,用戶的使用反饋不達預期,排除其他因素,是需求的源頭出了問題,我們會組織内部讨論,修正更新判斷标準。
舉個實戰例子,當接到個别客戶提出的需求時(判斷個性化需求or普遍存在的通用性需求),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維度評估:
- 疼痛的深度:個性化需求對于用戶而言,是不是剛需,優先做“雪中送炭”的需求,再排期“錦上添花”的需求。
- 影響的廣度:是不是牽扯到上遊和下遊不同業務流程的完整性,如果有緊密關聯,不處理則會影響用戶的正常操作,就像前面提到的釘釘績效考勤表。
- 尋找最大公約數:是某個特别用戶的唯一需求,還是普遍存在卻被忽視的隐藏需求。産品要解決用戶普遍存在的問題,就好像數學上解題尋找最大公約數,這一點也會涉及到公司商業模式,有些産品确實解決了用戶問題,但撐不起一家有體量的公司活得很滋潤。
- 關乎公司發展布局:有些需求必須開發不是單純為了用戶,和公司的戰略發展決策有關,比如剛剛提到的我們公司建立判斷模型,這個模型是動态的,跟着公司目前的發展節奏和行業所處生态位。
- 技術評估:除了以上四點外,還需要考慮一下技術層面,是否現有技術可以實現,實現成本是否太高。
權衡需求優先級:戰略定位、用戶影響範圍、實現成本。
三、系統框架:搭建最小可用的業務閉環對于咱們做B端産品的同學來說,得有系統的基礎建設意識,包含業務梳理、個性化需求評審、産品架構設計等流程。企業服務類産品,在設計時要考慮能覆蓋全場景、完整業務鍊路的閉環,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和不完善,都會導緻客戶的業務流程無法正常運轉。
舉例來說,釘釘現在成為了大部分企業的内部OA。如果公司HR想要做上月員工的薪酬績效,釘釘不能提供員工的日常考勤記錄,需要HR從其他系統導入或者人工錄入,那HR想要實現的績效核算就無法推進,這樣無法完成一個薪資核算的閉環,代表它不能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
當然,對于SaaS産品來講,穩定性壓倒一切,服務器不能宕機,同時産品風格要保持統一連續性。如果後期,平台想要做功能延伸,在産品架構規劃初期就要預留可拓展的空間,始終為用戶提供持續穩定的安全感,to C産品可以追求UI的新奇,B端産品仍然以穩定為王。
四、用戶體驗:整體感知,保持一緻的表達方式對于同一個角色,如果行業内有多種不同的稱呼。就好比城市裡的Kevin,春節返鄉,被人叫“狗剩”一個道理,假設城市和農村兩個地域場景重疊在一起,那就是雙城記了。
每一處給用戶表達的内容,都需要是一緻的,不做多樣化。從注冊登錄開始到退出結束為止,從 “首頁”跳轉到“我的”,界面視覺、文字内容與标點符号,給用戶一個完整的情境。
舉個例子,在藍領送工系統裡,我們将人力公司的業務場景拆分後,發現5個用戶角色就已經可以覆蓋全部的業務流程,那我們就花時間去推動用戶接受舊角色的統一“新名稱”,把之前叫“業務員”、“工頭”的全部引導成叫“勞務經紀人”,這樣無論是行業内的溝通成本有明顯降低,還是角色的職責定位也越發清晰明了。
五、功能克制:圍繞主流程,抓大場景上周業務團隊在複盤時,對目前的産品提出了一堆的訴求,包含了個性化的需求、業務快速推進過程中的市場策略需求等等;針對這次需求追源大會,我們内部達成了共識,專注解決産品創立初期的核心問題,先有了樹幹再發展枝葉;針對B端産品,涉及到客戶繁雜的業務流程,裡面可以衍生的需求非常多,一不留神就會陷入無窮盡的開發旋渦。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而精很難,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如果,咱們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就要克制自己做多的欲望,産品都是被“加法”作死的。
不堆砌功能,功能一定是服務于特定場景下用戶的整體體驗,沒有脫離場景的單獨功能。做多,本質上源于不自信,如果圍繞核心需求提供的解決方案最優,用戶的黏性自然強,不需要疊加一堆雜七雜八的功能作為陪嫁。每天砍掉幾個需求帶來的價值,大于提出幾個新需求。
企業服務類産品解決客戶的需求可以大緻分為兩類:“開源”或者“節流”——開源表示能夠為客戶帶來新增營收或者提高收益率,節流就是常說的降本增效。
對于任何新客戶,為開源需求買單的預算遠比節流需求更充足,意願更強烈。
舉個例子,虎蛙産品的目标客戶是人力資源公司(勞務中介),我們在确定為乙方提供數字化服務時,把行業内的全業務場景做了三段式流程劃分,即“甲乙雙方的用工訂單”、“乙方分包與招聘”、“内部管理及結算”。
考慮到當前國内的用工市場情況,買方和賣方發生了換位變化,我們設計産品結構(骨骼)時,舍棄了乙方和甲方(用工單位)簽約的CRM場景,這個場景我自己認為不是主流需求發生地,做這個決策談不上客觀,基于自己對行業的理解與判斷。
影響産品成功的關鍵因素,除了創始團隊對特定市場的深刻理解與前瞻預見之外,還有團隊對資源的掌控調用能力。
産品經理要深入了解行業,了解行業後才可能從全局視角看産品功能規劃,先有了産品結構的骨骼,才慢慢長出肌肉和皮膚(功能/UI/界面交互)。
六、有效流量:用戶痛點=需求程度*需求頻次聊聊流量,建立在痛點滿足基礎上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
痛點=需求程度*需求頻次,有效的流量必然是極度需求且高頻需求的。
如果不是建立在痛點基礎上,僅僅是通過一些營銷手段獲得了流量,這種流量根本沒有任何黏性可言,活躍度也會極差。
用戶的獲得感>用戶的産品使用能力,流量才不會離開。
#專欄作家#
大井蓋先生,公衆号:八點四十,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前某廠PM總監,現創業公司CEO;關注企業服務和金融賽道,愛好廣泛,歡迎一起交流探讨産品或創業相關問題。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