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春季第三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5日至6日間,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驚蟄,古稱啟蟄。漢代因避諱漢景帝劉啟,改為驚蟄,至唐代已無避諱之必要,啟蟄之稱重新使用,但因民間習慣于驚蟄,開元大衍曆再次使用驚蟄一詞,遂延續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曆代的具注曆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同樣采用了唐代的大衍曆及宣明曆,一直延續驚蟄的說法。直到貞享二年廢止了一直沿用的唐宣明曆,改用日本本國的貞享曆,啟蟄才在日本重新使用。
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山桃花開,漫山遍野如花海一般;二候倉庚(黃莺)鳴,黃莺啼鳴;三候鷹化為鸠,原本活躍的鷹躲起來繁殖後代,斑鸠出現在田間林地裡。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驚蟄”民間原來的意思是:春雷的響聲,使冬眠于地下的動物和蟲子驚醒,開始新的一年的活動。是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春雷是驚蟄節氣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現象。
我國幅員遼闊,春雷初響的時間有很大差異。通常華南沿海四季皆有雷鳴,長江中下遊地區、黃淮、渭水一帶的初雷一般在驚蟄期間發生,所以,驚蟄之時的雷鳴主要指這些地區,再北的地方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北京的初雷日躲在四月下旬。
人們十分關注春雷初鳴的時間,如初雷在驚蟄之日鳴響,會認為當年風調雨順,莊稼會喜獲豐收,如果初雷在驚蟄之前鳴響,則預示着當年雨水較多,可能會發生春季連陰雨;反之,可能會有旱情發生。民間有俗語“驚蟄聞雷米如泥,雷打驚蟄前,二月雨淋淋,雷打驚蟄後,旱天到春後”。
驚蟄時節,渭水流域、黃河中下遊等地地區的人們開始忙于春耕,偶爾聞及春雷,感受珍貴的春雨。此時,江南大部分地區已經是垂柳鵝黃,芳草泛綠,漫山遍野的桃櫻花、油菜花也四處開放,蝶蟲飛舞,鳥語花香。在長城以北,雖殘枝壓雪,但小溪的流水漸漸沖破冰層,呈現出淡淡的春色。此時的西北北部,黑龍江,内蒙古等地還是冬寒料峭。在西北、西南一些地勢較高的山區,天氣仍然寒冷,偶有“三月雪”盡顯飛雪迎春,容易使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著名詩句。
驚蟄期間,華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溫作物都開始播種育秧了。人們最擔心出現“低溫陰雨”造成的早稻爛種。北方大地開始春耕,人們最擔心的雨水太少出現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貴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說。
驚蟄時節日漸轉暖的天氣,日漸升高的氣溫和地溫,已經不适合冬眠蟄伏的蟲類及其他冬眠的大小動物繼續冬眠了,蟄伏的動物感受到了暖春已經到來,便紛紛出土出穴,開始活動。它們當中有許多的是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它們以成蟲、幼蟲、蛹或卵的形式藏于土中或雜草根部過冬,驚蟄後危害農作物。因此,在驚蟄以前,人們會對越冬害蟲采取适當的捕殺措施将其消除。驚蟄時節也要注意瘟疫的發生,因為天氣變暖也是家禽家畜發生瘟疫的高峰期。
驚蟄養生的重點在于養肝,中醫認為,春季人體肝氣旺,是肝髒機能活動的旺盛時節,肝藏血健脾,能調節體内血液循環,又能協助脾胃按成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人體内部也因适應春季萬物生發的自然變化需要旺盛的新陳代謝,所以飲食保健上應以護肝養肝為主。
驚蟄時期氣候比較幹燥,所以很容易導緻上火,而引起人們口幹舌燥,外感風咳嗽。在日常的飲食上就要多增加生津潤肺、清熱滋陰的食物,例如雪梨、銀耳、春筍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從驚蟄開始适當吃些甜食養脾,以助抗禦肝氣的侵襲。
我國民間很多地區的老百姓把驚蟄稱為“二月節”,這個節氣有着十分有趣的風俗習慣。
打小人驅趕黴運。驚蟄象征着二月的開始,雷聲會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白虎解是非。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這年之内,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緻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南方地區,特别是廣東一帶祭白虎是一項比較有特色的重要活動。
驚蟄打小人、祭白虎,有驅除黴運風濕非嘴之意。
吃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迹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外的晉商渠家,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着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牟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曆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緻富,将開設的字号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也有“努力榮祖”之念。關于驚蟄吃梨還有其他幾種說法:一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複蘇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讓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煮水、烤或榨汁。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髒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二是古時生物類别比較多,有些傳染病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預防。三是蘇北及山西一帶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驚蟄吃梨,既有潤肺降噪之功效,又有遠離黴運、蟲害之寓意。
避百蟲。驚蟄期間,百蟲驚而出走,影響人們生活,因此除蟲成為這個時期的民俗活動。
有些地方的人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趕快使勁抖衣服,認為這樣不但能夠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内都将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晚明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裡說:“初聞雷則抖衣,日蚤虱不生”
有些地方會将石灰灑在門檻外,因為石灰具有殺蟲的功效,在百蟲出蟄時給它一個下馬威,會使蟲蟻一年内都不敢上門,以此避免害蟲進門帶來的騷擾。《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糁門限外,可絕蟲蟻”。
魯東南一帶,主婦以炊棍敲鍋台,謂之“震蟲”;河南南陽農家主婦,此日要在門窗、炕沿處插香薰蟲,并剪制雞形圖案懸于房中以避百蟲。
蒙鼓皮。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态與一年四季的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蛋。除了吃梨,民間還有驚蟄吃蛋的說法。據說驚蟄這一天要祭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隻有以蛋喂食,飽食後就不會傷人,而漸漸變成當初喂給白虎的蛋,如今變成自己吃了。
驚蟄吃蛋
吃炒豆。在陝西,一些地方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将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驚蟄吃炒豆,有蟲在油鍋上煎熬之意,以此祈福莊稼遠離蟲害。
吃煎餅。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
吃炒蟲。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的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煮芋頭。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炒黃豆(代表消滅多種蟲害)
喝醪酒。西北有些地方在驚蟄家家戶戶喝醪酒、吃雞蛋煎餅、拌芥末汁,驅除身體積存的寒氣。
吃韭餡餅香油餅。農村裡,在驚蟄這天有吃韭餡餅香油餅的習俗。韭菜汁在腸内有消毒作用,能驅除體内蟲子,煎香油餅可使竈台蟲子絕迹。
吃龍須面。在部分農村,有驚蟄日吃龍須面的風俗
吃驢打滾。驚蟄日吃驢打滾是天津一帶的習俗“驚蟄過、百蟲蘇”。所以驚蟄節氣這一日,天津一帶都會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人翻身,驢打滾軟糯香甜,非常好吃。
天津一帶有吃驢打滾的習俗。
古代的許多著名詩人如:陶淵明、韋應物、賈島、範成大等都為驚蟄賦詩作詞。民間也流傳了許多如“冷驚蟄、暖春分、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驚蟄蛾子春分蠶”等關于驚蟄的諺語,這些諺語既反映農事,又應和物候和民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閑暇的時候細細地品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