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3日起,一場來勢洶洶的寒潮席卷了我國大部分地區,多地出現雨雪、大風、降溫天氣。2月13日夜間開始,華北地區、山東、河南中北部等地出現降雪或雨轉雪、雨夾雪,随後,雨雪天氣一路南下到達黃淮江淮等長江中下遊地區。
2月14日至15日,山東省迎來大範圍降雪。圖片由山東省氣象局提供
為最大程度降低寒潮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湖南省安鄉縣氣象局提前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發送預警信息。圖為電力部門全力維修受影響設備。(圖:鄧志祥 文:李昱)
由這場強冷空氣帶來的雪,是如何在雪、雨和雨夾雪模式之間“魔性”切換的?
專家解析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解釋,雨雪相态與大氣溫度垂直廓線分布有關。一般來說,從地面到高空氣溫向上遞減,高度越高氣溫越低。
從預報經驗上看,高空冰晶粒子在下落過程中,當如果大氣低層850百帕(1500米左右)溫度低于-4℃,近地層溫度普遍在0℃以下時,降水以雪或者以其他固态降水(小冰粒、霰等)形式出現;當近地層溫度普遍高于0℃,850百帕溫度高于-4℃時,高層的冰晶粒子在下降過程中逐步融化為雨滴,降水以雨的形式出現;850百帕溫度在0℃至-4℃之間,近地面溫度在0℃左右時,降水相态以雨雪混合雨夾雪為主。
當然,降水相态預報還受到雲、地形等多方面的影響,還有很多複雜物理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陳濤進一步解釋,雨或者雪、雨夾雪的預報基本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廓線結構進行分析。以這次寒潮過程為例,13日夜間到14日早晨,華北北部山區、東北地區近地層溫度較低,所以以降雪形式出現。華北平原地區由于前期升溫明顯(大部分地區溫度升至12℃至14℃),近地層溫度較高,高層冰晶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融化而形成降雨。随後,受到寒潮冷空氣影響,華北地區溫度逐漸降低,到14日早晨後大氣溫度廓線分布降低到降雪阈值,雨水模式逐步切換到降雨夾雪或者降雪模式。
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氣象局2月14日6時19分發布暴雪藍色預警信号,7時發布道路結冰預警,9時27分升級成暴雪黃色預警。豐甯本次降雪過程自13日夜間開始,截至14日11時,降水量已達15毫米,積雪深度17厘米。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趙娟報道
此次寒潮從北至南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雨雪分界線也是從北往南的逐步南壓的過程。
14日雨雪線從華北北部逐漸南壓到黃淮地區,15日早晨,雨雪線處于江漢西部到淮河一線,15日白天受南下冷空氣影響,江漢江淮到江南北部一帶将出現雨轉雪天氣,波及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到16日上午達到江南中部一線為止。
從江南中部往南的大部分區域以降雨為主,但是不排除江南南部到華南北部部分山區由于海拔較高,氣溫較低,也會出現雨夾雪和降雪。
造成此次寒潮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亞冷高壓勢力強大,在高空冷渦的帶動下冷空氣大舉南下,導緻我國大範圍遭遇大風降溫;此外,2月中旬前期,我國中東部地區升溫顯著,在冷空氣影響下降溫幅度也較為劇烈。
在活躍的偏南暖濕氣流配合下,中東部地區出現較大範圍的強雨雪天氣,華北到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雪或者雨轉雪,江南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地區還有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出現。受到複雜的溫度垂直廓線分布變化影響,雨雪模式“任性”切換,令人眼花缭亂。
受強冷空氣影響,14~15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縣出現雨雪天氣。截至2月15日14時,全縣普降小到中雪,全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積雪,五峰國家基本氣象站目前雪深2-3CM,日最低氣溫降至0~1℃,日平均氣溫降幅達15.5℃。張子明 攝
陳濤表示,如此強大和模式任性切換的冷空氣并不是個例,如2016年1月20日至25日寒潮過程造成全國大範圍強降溫、強雨雪天氣;2008年1月至2月我國也發生了持續性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溫馨提示
陳濤提示,這次寒潮天氣過程對交通運輸、城市生産生活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農業上需要防範大風、積雪對農業大棚等設施的影響,但雨雪過程也有利于土壤增墒;長江中下遊部分地區以濕雪或雨夾雪為主,但是随着冷空氣降溫,夜間可形成道路結冰,需要注意防範。
遼甯省防禦暴雪,保大棚。圖片由遼甯省氣象局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