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對火星的理論研究猜測火星也有環,并對火衛一進行了模拟研究證實了該理論模型。新的研究已經将火星衛星Deimos加入到混合模型中--研究結果與以前的模型完全一緻。這一結果表明我們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經有環。
璀璨,朦胧的熒惑星——火星,它的過去或許更加光彩奪目。新研究進一步證明火星這顆紅色行星曾經有過火星環。新線索就在火衛二。火衛二的軌道并非完全平行于火星赤道,存在輕微傾角,很可能是火星環引力作用的結果。
實際上,衛星環系統沒那麼複雜。人們談到衛星環,首先聯想到土星,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太陽系半數行星都有行星環,例如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木星,甚至矮行星妊神星,喀戎,小行星Chariklo等都有環。
妊神星(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Credit: Instituto de Astrof�sica de Andaluc�a)
2017年,兩位研究員曾提出火星曾經有火星環。他們對火衛一進行動畫模拟,發現火衛一很可能是由小行星撞擊火星形成的,殘骸飄向太空,形成了火星環,最終形成原型火衛一——其質量可比現在火衛一大得多。
現在,新研究把火衛二納入理論模型,研究結果與先前的理論推理吻合。
鳳凰計劃(SETI)的庫克(Matija Cuk)解釋:“火衛二軌道與火星赤道并不完全平行,這一事實曾被人們忽視,更沒有人願意嘗試解釋它。
不過,我們一旦有了這個大膽的猜想,就會以全新的視角解讀它:火衛二軌道傾斜背後隐藏着巨大秘密。”
火衛二軌道傾斜角度不大——僅為1.8度。此外,火衛二的軌迹相當正常,軌道周期約30小時,還有着極小的離心率——難怪沒人願意琢磨這其中門道。
火衛一(圖片來源:Credit: G. Neukum (FU Berlin) et al., Mars Express, DLR, ESA)
然而火衛一确實不太尋常。火衛一距離火星近得多,其軌道周期僅7小時39分,而且火衛一以每年1.8厘米的速度靠近火星。
科學家預測,在未來的一億年裡,火衛一将達到洛希極限,這是行星與其衛星間的最小可能距離。一旦小于這一距離,火星的潮汐作用會将其解體。
解體之後,一些殘骸掉落火星,另一些将重組,再次形成新的衛星。這個質量更輕的新衛星會向外逃逸,與此相反,火星環受到到引力作用,向内遷移。
2017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解體-重組現象發生過多次,這也是火衛二成因。
經過無數次模拟,庫克和他的團隊嘗試構建模型,分析向外逃逸的原型火衛一如何影響火衛二軌道的傾斜。最終發現,原型火衛一的質量如達到現在月球的20倍,這時火衛二與火衛一達到1:3的軌道共振,同時火衛二距離火星是火星半徑的3.3倍,導緻火衛二軌道的輕微偏斜。幾十億年來,火衛二軌道變化甚小,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火衛二軌道。
火衛二(圖片來源:Credit: HiRISE, MRO, LPL (U. Arizona), NASA)
庫克認為這一過程必然發生過,39億年前的大撞擊之後,原型火衛二很可能被分解,再重組,那時,火衛二的軌道與火星赤道平行,(或者幾乎平行)但好景不長,因為在原型火衛一與火衛二的雙星共振系統中,起初一定會存在輕微的軌道傾角情況。
他還告訴ScienceAlert的記者“35億年左右是我們的最佳推測。之前赫塞爾·布魯克(Hesselbrock) 和明頓(Minton)的研究顯示35億年前火星曾經有過一顆質量是現在火衛一20倍的衛星,而我們的推測與他們的計算剛好吻合。”
有着輕微軌道傾角的火衛二不斷進行分解和重組,這一過程也意味着那次大撞擊導緻火衛二軌道瓦解的可能性較小。而且由于火衛二離心率極低,因此路過的小行星影響火衛二的軌道傾角和離心率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于原型火衛一,它有可能受火星引力作用,再一次分解。
庫克還說:“火星環一旦環消失,火衛二也開始受火星潮汐作用影響,靠近火星(就像火衛一那樣),一旦達到洛希極限,潮汐力會将其摧毀,殘骸散落成為新的火星環,這個過程可能進行了兩次,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火衛一。
這意味着如今的火衛一可能形成于約2億年前,而2億年剛好在科學家檢測該模型理論的阈值内。
日本航天局預計在2024年朝火星一派遣探測器(軌道飛行器、着陸器等),用于采集樣本送回地球。
這些樣本将用于檢測火衛一表面的年齡,如果樣本年齡不超過幾千萬年,那麼将證實研究團隊的預測結果。該結果曾發布于第236次美國天文學會大會上,收錄于《天文物理期刊》中。如今可以在arXiv上檢索到。
作者: MICHELLE STARR
FY: 蕾姆蕾姆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内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