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是古代對昏庸無能的君主的一種貶稱,一般昏君都是指那些不明事理,荒淫無道,或者根本不為國家和百姓考慮的君王。而說到昏君就不得不提起蜀漢的後主,劉禅,他是三國時期蜀國末代的皇帝,也就是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但是劉禅上位後根本沒有理會過朝政,把國事全權托付給諸葛亮,自己做起來甩手掌櫃。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劉禅才開始從政,不過也隻是任用諸葛亮向他提及的費祎、蔣琬、姜維等人。因為這些人都是受到先帝重視的,所以哪怕劉禅再昏庸無能,這些人也絕不會有二心。而之後便又不再理會朝政,并且寵幸宦官黃皓,國力漸漸走向了衰弱。最後蜀漢滅亡,劉禅為了保全性命,沒有做任何的抵抗就投降了。這樣的昏君,諸葛亮、姜維等人還為了他賣命。
劉禅雕像
而鬼谷子認為,對于昏君,就不應該給予幫助,那是對自己才能的浪費。在《鬼谷子》的第三章《内揵篇》中有:“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他的意思就是當君主昏庸無能不治理國事,臣子愚昧無知不明事理,這個時候你就要提供與内揵相反的計策,使得他垮台。如果你在遊說時,發現該國的君王隻用本國的人才,排斥他國的人才,那麼你就應該在遊說完後離開,避免危險。若是受到了重用,就應該把握機會迎難而上。但是如果決定離開,那就應該先把權力免去,以免危險來臨。如果多次嘗試後君王還是不想接納進言,那便保全自己,全身而退。
鬼谷子
在鬼谷子看來,一昧的忠誠并不是明智之舉,如果遇到了“上暗不治,下亂不寤”的情況,那麼便可以“反”,遇到了自己不受用的時候,就可以“飛”。充分地說明了鬼谷子“”的思想,一支優秀的禽鳥會選擇一個适合自己的樹木來安身,一個好的臣子也應該選擇一個值得效忠的君主。一個優秀的人才就應該選擇一個能發揮自己的地方和能夠重用自己的人。隻有找到了“好木”和“好主”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鬼谷子》
有着“兵仙”之稱的韓信我們都知道,他所指揮的許多戰役都是戰争史上的傑作,被成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奇才,他在軍事方面所創下的許多經典戰例都是領後人仰望的高山。在韓信還沒有成名之前,他投奔了自己的老鄉項梁。而項梁就是當時西楚霸王項羽的叔叔,但是在項梁的軍隊中韓信并沒有受到重用,隻是擔任一個芝麻大的小官。在項梁戰死之後,韓信成為了項羽的部下,胸懷大志的韓信多次向項羽獻策希望得到項羽的重用,但是可惜項羽高傲自負,并沒有重視韓信。
韓信
于是韓信發覺自己在項羽軍中根本無法得到重用,就偷偷地從項羽的軍隊中溜走,前往蜀中投奔了劉邦。之後被劉邦手下的蕭何看重,向劉邦極力的推薦韓信,最終韓信才有了後來的故事。而劉邦跟項羽的區别就在于,項羽是貴族出身,自身實力強悍,因此高傲自負,不願意聽取部下的意見。而劉邦是農民出身,他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他求賢若渴,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而最後的結局就是項羽烏江自刎,而劉邦卻當上了皇帝。
韓信
自己的君王不但重要,并且環境也是非常的重要,“良禽擇木而栖”。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這是說孟轲的母親為了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多次遷居,就是為了更換更适合的地方。在孟子很小的時候,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于是孟子學會了很多祭拜之類的事,于是孟子的母親覺得這個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搬走。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又學會了很多屠宰和買賣的事,孟子的母親又認為這裡也不适合孟子。就又搬到了書院的附近,孟子學會了很多禮儀和知識,孟子的母親才定居認為這才是适合小孩子居住的地方。
孟母三遷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會相仿設法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更好的學校,很多孩子明明初中的時候成績很差但還是靠着父母送禮、找關系而進入了重點高中。很多人可能覺得根本沒有必要,覺得初中成績都不好就是不想學習,送到再好的學習都沒有用,那麼就大錯特錯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非常的巨大,跟着什麼樣的人一起,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被他所影響。就像是如果你身邊的所有人都在玩耍,那麼你還會一個人在那學習嗎?又或者你身邊的人都在學習,你一個人玩耍又玩耍的了多久呢?但是在現在這個競争激烈的時代,不要覺得自己有才能就一定會成功,“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想要成功就要自己去選擇,而不是等待“伯樂”來找你,如果千裡馬不去跑,就隻待在馬廄裡,那麼伯樂又要怎麼去發現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