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增強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态産業要動力,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增強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态産業要動力
在吉林梨樹縣,要求“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在甯夏賀蘭縣,稱贊稻漁空間鄉村生态觀光園“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來了”;在山西太原,叮囑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近期,每到一地考察調研,綠色發展都是一項重要内容。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的關切,也是各地生動的發展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提出到現在已經15年了。這一曆久彌新的理念,随着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愈益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理念的創造性就在于,它不是用排他性的眼光來看待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而是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打開一條通道,指出了一種兼顧經濟與生态、開發與保護的發展新路徑。一段時間裡,一些地方要麼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要麼片面追求環保、幹脆不搞經濟發展了。這兩種做法都是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做單項選擇,都是不可取的。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維持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之間的精細平衡,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形成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産、綠色流通、綠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綠色經濟體系。
實際上,放在現實語境中來看,經濟發展與生态環保完全可以實現相互促進、彼此提升。以山西為例,該省圍繞自身生态環境做起綠色發展大文章。在山西右玉,林木綠化率從0.26%增至56%,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生态牧場、特色旅遊鼓起村民“錢袋子”。在山西汾陽賈家莊村,曾經的村辦工業廠區轉型為集工業文化創意、鄉村民俗旅遊、康體養老休閑于一體的文化生态旅遊村,賈家莊生态園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會财富、經濟财富,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充分挖掘綠水青山的經濟效益,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策。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然而,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增強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态産業要動力。借助電商,貴州赤水的春筍、甘肅蘭州的百合、湖北秭歸的臍橙走出深山、走出鄉村,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對産銷的影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城市近郊遊、森林旅遊、休閑康養等率先回暖,釋放無限商機;綠色産業能吸引大量就業,為落實保居民就業任務提供助力……抓住機遇、放眼長遠、務實行動,我們定能克服困難、化危為機,充分運用生态優勢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綠水青山中“尋寶”,是打赢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對許多貧困地區來說,最大的資源就是生态資源,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态優勢,深挖綠水青山這座富礦,才能盡快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數據顯示,依托森林旅遊,全國有1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戶均增收3500元。全國通過發展旅遊實現脫貧的人數占脫貧總任務的17%—20%,越來越多的貧困群衆吃上旅遊飯,過上好日子。端穩端好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我們的脫貧攻堅成果将更加鞏固、更可持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我們平衡發展和環保的關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不僅引領中國走出了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态的新路子,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沿着這條從綠水青山中開辟的道路,我們一定能讓未來的中國既有現代文明的繁榮,也有生态文明的美麗。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05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