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木樨肉和苜蓿肉

木樨肉和苜蓿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13:17:18

木須肉是一道傳統的京味兒菜。它起源于山東的孔府菜,除了豬肉和雞蛋選料一樣,在山東這道菜的配菜是黑木耳和玉蘭片。而北京的做法是選黑木耳,黃瓜和黃花菜為配菜。

這道家常菜之所以深受歡迎,勝就勝原材料的大衆化,而且營養搭配也是相當合理。

記得第一次吃到這道菜的時候,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在菜裡扒拉扒拉,也沒有找到半點“木樨”影子,更沒聞道 “木樨”濃厚的甜甜香味。我招手把服務員叫到餐桌旁對她說:請幫我到後廚問問大師傅,是不是忘了放“木樨”。望着服務員轉身的背影,我急忙補上一句:請幫我多加一點呵。不一會兒,服務員端着原盤菜回來,笑眯眯的指着菜裡的炒雞蛋對我說:這個就是“木樨”呀。我愕然!這北京人怎麼就會把風馬不相及的“桂花”和“雞蛋”拉扯到一塊。

餐桌上的無知,着實讓我羞愧。離開飯店我就直奔去了首都圖書館。

那為啥“炒雞蛋”叫做’木樨'呢?為啥這“木樨肉”又變成了“木須肉”?

呵,原來這菜名兒和北京的地域文化有着極其深厚的關系,木須肉中的“木須”正字應該是“木樨”,木樨是桂花樹的别名兒,北京話的語速較快,有時會有吃字兒或吃音兒的現象,就這麽叫着叫着,木樨”就叫成了“木須”。而菜名兒中的木須指的是這道菜中用的雞蛋。

清末徐珂在掌故叢書《清稗類鈔》中說,北方的罵人話裡經常都有個“蛋”字,譬如王八蛋、渾蛋啊、傻蛋啊、笨蛋啊……所以在做菜的時候,就經常把這個“蛋”字避開。于是,雞蛋稱為雞子兒,皮蛋稱為松花,炒蛋稱為攤黃菜,蛋花湯稱為木樨湯……

這個“木樨”,其實就是八月飄香的桂花。因為打散做熟的雞蛋特别像桂花的顔色,所以“木樨”就成了雞蛋的雅号。語言學家又告訴我們,在讀這個詞的時候,“樨”的發音容易被前面“木”的韻母影響,結果讀來讀去變成了“木須”,“木須肉”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民間傳說中,雞蛋的這些别稱,還鬧出過不少笑話。

清代文人梁恭辰的筆記《北東園筆錄》記載了一個故事。

有個南方人不愛吃雞蛋,第一次來北方,肚子餓得很,于是下車進了飯館就開口問道:“有什麼好菜啊?”夥計回答說:“有木樨肉。”客人說:“趕緊拿來。”菜端上桌子,才發現裡面有雞蛋。客人不好意思說自己不懂,又問道:“有别的沒?”夥計說有攤黃菜,結果端上來一看是炒雞蛋。客人沒辦法,說自己還飽着,不想吃,要帶些點心路上吃。這時,夥計回答說有窩果子,客人大喜,忙說多拿幾個來。拿來一看,竟然是煮好的雞蛋。

不知道雞蛋的别稱倒也沒啥,但是不知道雞蛋的價格,那問題就嚴重了。

清代負責宮廷采買的内務府貓膩非常多,購買和報賬的差額有時甚至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大學士汪由敦有一次被乾隆皇帝召見,乾隆問道:“一大早就把你喊來,在家裡吃沒吃過早飯?”汪由敦回答道:“臣家裡不寬裕,早餐不過四枚雞蛋而已。”乾隆非常驚訝地說:“一枚雞蛋要十兩銀子,四枚就是四十兩,我還不敢這麼奢侈,你這還叫不寬裕?”汪由敦一聽就知道是内務府的人在搗鬼,又不好當面戳穿,隻好撒了個謊說:“外面賣的雞蛋都是殘破的,不能供給宮廷,所以臣能很便宜就買到,每枚不過幾文錢而已。”

欺上瞞下的内務府,把謊報的銀子全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所以對老百姓來說,雞蛋是家常菜,但是對皇帝來說,雞蛋卻真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在北方地區廣傳的木樨肉”,是一道地地道道的老百姓的家常菜,它以豬肉、雞蛋、木耳、黃花菜為主料,炒制而成。其色綠、黃、紅、白、黑五色相間,其質軟、嫩、滑、爽,香氣濃郁,鹹鮮可口。

一起來看這道菜的作法吧

原 料:

瘦肉、黃瓜、黑木耳、黃花、雞蛋、生姜、米酒、醬油、花椒、蒜、鹽、澱粉、食用油。

制 法:

1、把黑木耳、黃花泡開備用;

2、瘦肉切成片、黃瓜切成片、生姜切成片、蒜切成片;

3、雞蛋打散、加鹽調勻;

4、肉片放适量醬油、雞蛋清、澱粉,拌勻;

5、鍋裡放适量油,把調好的肉片放在裡面溜至斷生,用碗盛起,放一邊;

6、原鍋留油燒熱,蛋液下鍋滑散至熟,用碗盛起,放一邊;

7、趁原熱鍋餘油,下姜片、花椒、蒜爆炒出香味,下黃花、;黑木耳翻炒至熟,下黃瓜、下炒好的肉片、雞蛋,米酒、醬油、快速翻炒,炒勻即可出鍋裝盤

木樨肉和苜蓿肉(木須肉)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