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5 08:26:36

《樂遊原》又名《登樂遊原》,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隐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在宋代因為受到西昆派詩人的推崇,所以在後世大大有名。

這首詩最受歡迎的句子,是最後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兩句,古代詩人一般認為這兩句詩,寫出了李商隐“憂唐之衰”的心境。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1

微霞漫天,殘陽如血的景象很迷人,“隻不過”當我們見到它的時候,已經臨近黃昏了。詩中的“隻是”,一般被當成“隻不過”來說因此這兩句詩其實是一個“轉折”複句。

這首詩從宋朝被人們接受開始,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作如是解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周汝昌先生在解讀此詩時,卻對“隻是”提出了新解。

周汝昌先生認為這裡的“隻是”,應當是“正是”的意思。無獨有偶,在周妝昌先生提出這個新解之前,日本也有一批學者持有相同的看法。

對于李商隐這首詩中的“隻是”,到底是什麼意思,意見從此分成了兩派。那麼,他們各有什麼樣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下面,我們照例還是從這首詩的本身談起。

一、《樂遊原》賞析

《樂遊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白話翻譯:

傍晚時分,感覺到心情非常不愉快,于是就駕着車,到樂遊原上去散散心。夕陽晚照的景象無限美好,“隻是”臨近黃昏。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2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關于這首詩中的“隻是”二字,目前有兩種解讀:其一是“隻不過”,其二是“正是”。

宋、元、明、清,乃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外詩人和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都認為這首詩中的“隻是”,應當解讀為“隻不過”。“隻是”一詞表達前後二句,是一種“轉折”關系。

宋代大詞人蘇轼填《浣溪沙·春情》,當時化用了李商隐的名句:“桃李溪邊駐畫輪,鹧鸪聲裡倒清尊,夕陽雖好近黃昏。”這裡的“雖”就是“雖然”,就是轉折詞。

王質的《江城子·席上賦》中也有“隻恨夕陽,雖好近黃昏”這樣的句子,這裡的“雖”和蘇轼詞中的“雖”,都是同樣的意思。

可見宋代的人基本上認為李商隐的“隻是近黃昏”的“隻是”,是在表達一種“轉折”關系,“隻是”就是“隻不過”。詩人用到這裡的目的,就是在替唐王朝的衰落,表達一種惋惜之情。

清代袁枚的《餘登山甚豪客有羨老健者賦此告之》,彭邦疇的《挽陳嵩慶聯》,以及張洵佳的《六十自遣三首》,都引用了蘇轼改造的“夕陽雖好近黃昏”,用來描寫自己晚年景況。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3

袁枚詩中說:“晚菊自香誇老圃,夕陽雖好近黃昏。明年七十筵開後,隻造生茔不出門。”意思是說他老了、不中用了,七十大壽以後,準備呆在家裡修“活人墓”,不出門了。

彭邦疇的詩中有一句“傷心将大用,夕陽雖好近黃昏”,看樣子是在說他自己将受到重用,但是他已經是風燭殘年,不堪重用了。

張洵佳在詩中則說:“夕陽雖好近黃昏,绮思豪情百不存。但以閒吟消歲月,并無奢願望兒孫。”

意思是他現在的狀态看着很好,但已經是強弩之末。少壯時期的豪情壯志早已不複存在,隻能呆在家裡吟詩作賦打發時間,根本不敢指望兒孫去替自己達成願望。

可見,從宋朝至清朝的那些詩人們,都是把“隻是近黃昏”作為一種“惋惜”式的情感表達,沒有其他的解讀。

另外,楊萬裡還在他的《誠齋詩話》寫道:“如李商隐憂唐之衰雲:‘夕陽無限好,其奈近黃昏’。”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4

楊萬裡在這裡不但直言李商隐是在“憂唐之衰”,似乎還提出了李商隐的《樂遊原》有另一個版本,當中的“隻是”換成了“其奈”,意思更為明确。

那麼,為什麼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又有中外學者指出李商隐詩中的“隻是”,應該解釋為“正是”呢?

二、“隻是”引發的争議

據說這種解讀的方式,最早是由日本學者矢義高在1974年提出來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們,理由大緻有二:

第一、在唐朝的口語中,“隻是”本來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解讀。李白、白居易,乃至李商隐本人的詩中用到“隻是”的地方,都經常有不同的解釋。

第二、把“隻是”理解為“隻不過”,是因為宋代文人對李商隐詩刻意進行了“詠史”化解讀的結果。

關于第一種理由,大家都比較熟悉,網上有很多專業的論述文章,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隻是援引一個周汝昌先生舉的例子來說明,那就是李商隐的《錦瑟》。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5

周汝昌先生認為,李商隐《錦瑟》中“隻是當時已經惘然”一句的“隻是”,就應該解釋成“正是”。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時期的“隻是”,确實有兩種解讀。

李商隐登樂遊原,本來是因為心情不好,想散心。當他到樂遊原,見到夕陽下的美景後,這種郁悶的心情應該得到了緩解才說得過去。所以這裡的“隻是”,不可能是“隻不過”。

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是有一個固定“套路”的,是講究“起、承、轉、合”的,并且中國古代的詩歌是“言志”的。

如果把李商隐的“隻是”解讀成“隻不過”,那就說明他登樂遊原的結果是心情變得比一開始更糟糕了,這似乎不符合古代詩歌的審美。所以把“隻是”解讀成“正是”,才符合創作的邏輯。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指出,唐代人的思想一向是積極樂觀、頑強向上的。雖然中唐詩壇出現了一些像孟郊一樣的“苦吟詩人”,但是李商隐并不在他們之列。

許多唐朝詩人,都不認為夕陽是一種衰頹的景象。比如劉禹錫就寫過“莫道桑榆晚景,微霞尚滿天”,李商隐自己也寫過“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6

下面,我們再說說把“隻是”解讀成“正是”的第二種理由。李商隐的詩在他生前的時候,其實是并不出名的。

李商隐是以骈賦的成就聞名于世的,人們習慣通過他的骈文來研究他的政治傾向,并抨擊他的人品,指責他為“牛李黨争”中的“騎牆派”。

後來宋朝西昆派興起後,李商隐的詩歌才受到重視。但是宋人對于詩歌的審美和前人大不一樣,他們過于注重理性與邏輯,因此特别關注李商隐一些“詠物”和“詠史”的詩

對于《樂遊原》這樣的詩,即使表面上看不出“詠史”的痕迹,他們也會從作者的身份、所處的背景去強行找補,于是就這樣,他們通過“隻是近黃昏”,聯想到了唐王朝的衰落。

結語

唐朝人用“隻是”的時候,這個詞是有兩種意思的,但是為什麼到了宋朝人那兒,就變成隻有一種意思了呢?

從李商隐逝世到北宋建立,中間隔了也就100年左右的時間。從唐王朝滅亡到北宋建立,中間也就隻隔了56年而已。

李商隐最驚豔的詩(李商隐作樂遊原)7

過去唐朝流行的官話是山西話,到了宋朝就成了河南話。這麼看起來,大約的确是人們的口語發生了改變,對“隻是”的解讀,也就變得不同了。

不過關于李商隐詩中的“隻是”,到底該怎麼解讀,前述兩種說法看上去都很有道理,目前為止還沒有争論出一個答案。

但是個人認為,詩歌本來就是朦胧而又美麗的,所以對于它的解讀,并不需要一個固定的答案。“隻不過”也好,“正是”也好,都可以用來解讀這首詩。

因為這種多重的解讀,可以讓這首詩适應更多不同的場合,讓詩歌本身的審美得到延展,具有更強的張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