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都有什麼規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比:自然科學,比如數理化,可以用語言文字直接表達,有形象,于是可觀測可标準化,可用理性邏輯來做決策;人文科學,比如哲學、藝術、宗教,無法用語言文字直接表達,隻能借由形象來傳遞無形無象,于是不可觀測不可标準化,須用感性邏輯來做決策比如醫學,乍一看以為是自然科學,但其實是百分百的人文科學——臨床的診治方案,最終還是要依從患者及家屬的感性邏輯、依從于倫理來做決策的——這點搞錯了,就會處處碰壁曾仕強先生的一段心得:中國人很懂道理,感性邏輯強人人都認同“講理”的重要而且都不傻,三言兩語便可心領神會當下,教育水平提高了,所以,也不要想着誰能忽悠得了誰而另一方面,中國人也往往很自負,雖然道理都懂,可一旦與自己相關,就容易情緒化,而“不講理”因為不認為别人比自己聰明,于是便很難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議這兩種現象其實都源于“感性”而已針對這個特點,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盡量不要去跟别人直接講道理,而通過旁敲側擊,讓他自己來體會:同樣一個道理,直接勸他他就會反駁,讓他自己說出他便視如己出類似的方法,在《莊子》中随處可見:“祭祀的牛,每天吃的是刍草,身上披的是紋彩刺繡,但有一天,當它被牽入太廟做犧牲的時候,它想回到野外,做一條孤獨的牛也不能夠了”偏不直接來講理,而是顧左右而言他,讓聽者自己來悟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共通的“道”是“周期性的循環往複”農業、軍事、政治、經濟等等,都是建立在“周期性的循環往複”這個規律之上的,否則,所有的事件都當成是偶然、一過性的、“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哪還有什麼規律可言?所以,先要深信不疑“萬事萬物都必有周期性的循環往複的規律”,才能着手去探究其中的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萬事萬物都有什麼規律?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比:自然科學,比如數理化,可以用語言文字直接表達,有形象,于是可觀測可标準化,可用理性邏輯來做決策;人文科學,比如哲學、藝術、宗教,無法用語言文字直接表達,隻能借由形象來傳遞無形無象,于是不可觀測不可标準化,須用感性邏輯來做決策。比如醫學,乍一看以為是自然科學,但其實是百分百的人文科學——臨床的診治方案,最終還是要依從患者及家屬的感性邏輯、依從于倫理來做決策的——這點搞錯了,就會處處碰壁。曾仕強先生的一段心得:中國人很懂道理,感性邏輯強。人人都認同“講理”的重要。而且都不傻,三言兩語便可心領神會。當下,教育水平提高了,所以,也不要想着誰能忽悠得了誰。而另一方面,中國人也往往很自負,雖然道理都懂,可一旦與自己相關,就容易情緒化,而“不講理”。因為不認為别人比自己聰明,于是便很難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議。這兩種現象其實都源于“感性”而已。針對這個特點,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盡量不要去跟别人直接講道理,而通過旁敲側擊,讓他自己來體會:同樣一個道理,直接勸他他就會反駁,讓他自己說出他便視如己出。類似的方法,在《莊子》中随處可見:“祭祀的牛,每天吃的是刍草,身上披的是紋彩刺繡,但有一天,當它被牽入太廟做犧牲的時候,它想回到野外,做一條孤獨的牛也不能夠了”。偏不直接來講理,而是顧左右而言他,讓聽者自己來悟。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共通的“道”是“周期性的循環往複”。農業、軍事、政治、經濟等等,都是建立在“周期性的循環往複”這個規律之上的,否則,所有的事件都當成是偶然、一過性的、“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哪還有什麼規律可言?所以,先要深信不疑“萬事萬物都必有周期性的循環往複的規律”,才能着手去探究其中的規律。
另外,萬事萬物的規律都是歸于一:“萬法歸一”,同宗同源。因此,才有“格物緻知”之說,從自然現象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否則,“花是花、樹是樹、我是我,風馬牛不相及”,怎麼感悟呢?另外,一方面“天不變,道亦不變”,抽象的“道”不變,另一方面“形象總是千變萬化”,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于是,便非得有“見微知著”“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悟性不可了。因為生命本就是有限的,隻能見識到有限的現象,唯有動用“無限的心”去感悟,才能把握不變的規律,進而以不變應萬變。要發揮無限的心的作用,必須要夠冷靜、客觀:“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特别是要克服名利對個人立場的幹擾:“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名利地位原是身外之物,得之不足為喜,失之不足為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