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一定是一位骨灰級音樂發燒友。他墓中除了那套震驚世界的編鐘外,還有編磬、鼓、琴、瑟、均鐘(律準)、笙、排箫、篪(chí)等八種樂器,百十餘件。
考古學上有“濕千年,幹百年,不幹不濕就半年”的說法。曾侯乙墓中積滿了水,得以使漆木器文物很完好地保存下來。這其中的樂器對于我國古代音樂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依據演奏方法可分為三類:打擊樂、彈撥樂和吹奏樂。
笙(複制品),笙鬥是用葫蘆做的,笙管為長短不一的細竹管,出土時大部分已散亂殘斷。
排箫,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吹奏樂器。排箫又稱“參差”或“箫”。曾侯乙墓出土排箫2件。均由13根長短參差的竹制箫管經三個竹夾纏縛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時有八個箫管仍能吹奏出超過五聲的樂音。
這件類似笛子的樂器是篪
磬架是青銅鑄造的,以兩個長頸怪獸為座,上面放置兩根飾有錯金花紋、兩端有透雕龍形的圓杆為橫梁。磬架保存完好,使我們得以了解當時編磬的排列及懸挂方式。出土時,磬塊多數已斷裂侵蝕。複原研究顯示,磬塊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共32具, 分上下二組懸挂于橫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這套編磬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這裡陳列的磬塊是複制品,磬架是原件。
與編磬一同出土的還有演奏編磬的兩個木槌及裝磬塊的漆木匣三件。素漆木磬匣,出土共3件。用于儲藏磬塊。可裝磬塊41件。磬槽前刻有編号;匣蓋上刻有按照音列放置磬塊的說明。
彩漆擊磬、敲鐘木槌
彩漆撞鐘木棒,演奏工具,髹漆彩繪而成,共出土2根,用于擊奏下層大鐘。此外,另出土有六把彩漆敲鐘木槌,用于擊奏中、上層編鐘。據此推斷整個編鐘的演奏人員共有五名成員,其中二人持撞鐘棒擊奏下層大型甬鐘,其餘三人各持一對木槌擊奏中上層的甬鐘和鈕鐘。
彩漆懸鼓
建鼓座,鼓座為青銅鑄造,底座圓形,裝飾以糾結纏繞的群龍形象,重192.1公斤。用來插建鼓的空心圓柱被群龍所簇擁。空心圓柱的口沿内圈刻有“曾侯乙作持”五個字,外圈鑲嵌有綠松石,出土時大都脫落。簇擁着空心圓柱的圓雕群龍,由八對主龍及攀附其身、首、尾的數十條小龍組成。鼓座的鑄造采用了分鑄、鑄接、焊接結合的方法。先分别鑄出底座、主龍和小龍、空心圓柱,再通過鑄接和焊接将其結合在一體。是迄今所見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
彩漆五弦琴
素漆十弦琴
五弦琴和十弦琴琴身都是用一塊整木雕成,内腔鑿空形成共鳴箱。有專家認為五弦琴為“均鐘”,是為編鐘定音的工具,有學者認為,彩漆五弦器是古代為編鐘校對音高的儀器“均鐘木”,其功能相當于現在的音叉和校音器。它既是實用的樂器,也是華美的工藝品。
這兩件樂器在我國還是第一次出土。
瑟,所用木料多為榉木。古代瑟的弦數不盡相同,有19弦,21弦,25弦。此墓出土的瑟首尾均有25個弦眼,應為25弦瑟。瑟的尾端浮雕有龍蛇的形象,側闆有彩繪的鳳鳥圖案。
瑟柱,又稱瑟碼,置于瑟面和弦間用于承弦調音。共出土1358枚,形式各異。
推薦相關閱讀:
奇哉,壯哉,曾侯乙編鐘
一件不起眼的文物證明,先秦28宿體系不是來自古印度
先秦時期插了翅膀的想象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