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渤海國的沈州在哪

渤海國的沈州在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2:06:23

清朝黃維翰的《渤海國記》和滿州國時的金毓黻先生所寫的《渤海國志長編》中,渤海國十五府的位置是有誤的。其中《渤海國志長篇》如下圖,多數府衙的位置有誤。另外,《渤海國志長篇》和《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都把鴨子河定為現嫩江等,也是不應該的。

在新舊唐書、渤海國志長編等史典中,都明确地顯示,渤海國北境是現松花江東流段。經查找各種史書史料,現松花江東流段北側,由西向東,分别是:東室韋、鐵骊、女真、南北黑水靺鞨、濊貊等國。而渤海國内的各府位置,将在下文中一一分析。

渤海國的沈州在哪(渤海國十五府的位置)1

另外,鴨子河是遼國内河流,是遼皇春捺缽所在地。而嫩江,則在遼國外,屬室韋國和黑車子室韋國及東室韋等幾個遼國外的領地上。所以,嫩江不可能是鴨子河,也從未叫過鴨子河。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載:渤海國有五京,十五府:

“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

其南為中京,曰顯德府,領廬、顯、鐵、湯、榮、興六州。

濊貃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栅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

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

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渌府,領神、桓、豐、正四州;

長嶺府,領瑕、河二州。

扶馀故地為扶馀府,常屯勁兵扞契丹,領扶、仙二州;

鄚颉府領鄚、高二州。

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潘二州;

安邊府領安、瓊二州。

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拂涅故地為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

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

越喜故地為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

安遠府領甯、郿、慕、常四州。

又有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涑州以其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也。

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羅道也。鴨渌,朝貢道也。長嶺,營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

  

通過對《遼史》等資料的核查,可知:

渤海國的懷遠、東平、鴨渌、鐵利、安遠等五府是在遼天顯元年(公元925年)之前,先後歸入遼國。也就是說,這五府隻可能在渤海國的西側,鄰契丹國的地方。所以這五府,才有可能首先被契丹人“吃掉”。

《遼史·卷一》載: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可勝紀”。

“河東”中的“河”,是指遼河 。當時契丹人(遼)在遼河西,渤海國在遼河東。代,是指代郡曾經的廣大地區。“九郡”,決不是小地方。“生口”,是指人、百姓。

接着又載:公元903年春,“伐女真,獲其戶三百,九月,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懷遠,便是當時渤海國15府之一的懷遠府。

此處的女真,當時歸屬渤海國管轄。三百戶,至少在一千五百人以上。“復”,是說“再次”。說明攻下懷遠府,已經不是第一次獲得渤海國的土地。

《遼史·地理志一》載:“太祖破鴨渌府”。

《遼史·卷一》載:遼太祖于公元909年“幸遼東”;于公元915年,“鈎魚鴨渌江,新羅遣使貢方物”;遼神冊四年(919年)二月,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

都明确地說明,到公元915年,原先歸屬渤海國遼東的一些地方,已經被契丹國占領。鴨綠江曾是渤海國的内河,是西京鴨綠府的地方。而遼太祖能夠到鴨渌江鈎魚,并且位于鴨綠江南岸的新羅國來貢方物。說明渤海國的朝貢道、西京鴨渌府已經被契丹國攻克,不複存在。也說明公元915年,甚至更早些時候,鴨渌府已經從渤海國轉到契丹人的手裡。

《遼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聖宗卷》載:“初,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

神冊初年,是公元916年。來附者是誰?看《遼史》記載:

《遼史·卷六十》中明确說明:“神冊初得鐵利”。

《遼史》中,渤海鐵利府是明明确确地被兩次記載為神冊初年歸于遼國的。

《遼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貨志下》載:“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

《遼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載:“廣州,防禦,漢屬襄平縣,高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統和八年(990年)省。開泰七年(1017年)以漢戶置,統縣一:昌義縣”。

以上引句,是說:渤海國15府之一的鐵利府,是在公元916年時,被遼太祖改為遼國鐵利州。後來在公元990年,鐵利州被撤銷,所屬地方歸屬遼陽府管轄。到公元1017年,又在原鐵利州的地方安排一些漢人,設為廣州。從此以後,這裡就叫作廣州。廣州,是原渤海國鐵利府所轄的一個州。

《遼史·卷二》載:公元921年,遼國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遠、……等十餘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

東平、安遠,是渤海國的15府之中的東平府、安遠府。瀋州,是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所轄的地方,後設的州。

在《遼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對原渤海東平府這個地方叙述說:“太祖伐渤海,先得東平府”。

查閱有關史料,可從兩個方面理解這句話。

一是,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顯元年(926年)滅渤海國的那次戰争。因為那次戰争,是先過商嶺得夫餘府,後滅掉渤海的。顯然是指902年和903年或以後的征伐。

二是,這句話的意思是:太祖伐渤海之前,已經先得了東平府。

另外,史料清楚表明,東平府在故拂涅國地方,那時的拂涅已經是大拂涅時期。前面所引,遼陽已經被遼國改為東平,遼陽下屬的紫蒙縣等地,都是原渤海國東平府的地方……。

說明,公元915年前,或公元909年遼太祖幸遼東時,渤海國15府之一的東平府已經成為契丹國的地方。也就是說到此時,渤海國十五府中已經有五個府歸屬遼國。

也就是說,渤海國的懷遠府、鴨渌府、鐵利府、安遠府、東平府等,已經在公元926年以前,既遼太祖正式滅渤海國前歸入遼國。

天顯元年(926年)前,契丹國和渤海國之間的戰事

年 份

兩國之間的主要事件

備 注

902年7月

遼以兵40萬伐河東(遼河以東的地區——渤海國),攻下九郡,俘獲衆多。

《遼史》卷一

903年9月

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渤海懷遠府·原越喜之地)

《遼史》卷一

909年1月

幸遼東(看來,遼國已經發展到遼東的地方)

《遼史》卷一

915年10月

鈎魚鴨渌江(很明顯,遼國已經發展到鴨渌江地區)

《遼史》卷一

916年10月

乘勝而東(《遼史》卷一)。卷十七:“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卷六十:“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 卷三十八:“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

《遼史》

918年12月

幸遼陽故城

《遼史》卷一

919年2月

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

《遼史》卷一

921年11月

略檀、順、安遠……十餘城,俘其民徙内地(渤海安遠府等)。12月,“诏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

《遼史》卷二

924年5月

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遼史》地理志二:遼州“本拂涅國城,渤海為東平府”。

《遼史》卷二

公元926年,是渤海國的大限,是結束渤海國曆史的一年。

《遼史》卷二、卷七十二、七十三等篇章所載: 天贊4年(公元925年)閏12月,遼太祖親率大軍向東讨伐渤海國。己酉,在撒葛山射鬼箭後,隊伍直撲渤海夫餘府的地面。首先攻克了渤海長平縣,然後立即向夫餘城急進。

丁巳日,“次商嶺,夜圍夫餘府”。到商嶺當天夜裡,包圍了夫餘城,但時值過年時節,遼軍沒有攻打夫餘城。

天顯元年(公元926年)正月,己未日,既圍夫餘城第3天,“白氣貫日”,一天後是“庚申日,拔夫餘城,誅其守将”。

遼太祖想要鞏固城防,調整百姓,治理官吏。太子耶律倍說:“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遼太祖聽從了這個意見,命叠剌部大王,英勇善戰的耶律觌列和寅石底留守夫餘城。委派倍與大元帥耶律德光為先鋒,揮軍繼續東進。

6天後的丙寅日,大将阿古支帶騎兵走在最前面,他們首先遇到了渤海國主力老相兵。阿古支的500騎兵如下山猛虎,一下子就沖散了三萬渤海軍的隊形。待先鋒大隊伍趕到,更是所向披靡,很快就把老相兵消滅。後續大部隊也很神速,于是當晚便把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忽汗城圍了起來。

三天後,渤海國王大湮譔見大勢已去,派人請求投降。于是遼太祖駐軍城南,等待渤海國投降。第二天,大湮譔素服帶領三百官員,牽牛趕羊請遼太祖進城。

兩天後,13名進城清查兵器的遼兵,在城内被渤海人殺死。接着,大湮譔宣布不投降了。第二天早晨,遼太祖發動強烈攻勢,攻打忽汗城。将領康默記帶領漢人軍隊攻打東門,首先破城。大将耶律斜涅赤也率隊領先攻打城南,呐喊着第一個沖上城樓。西門、北門各有軍隊,渤海兵吓破了膽,連抵禦的力量也沒有了,直接退了下來。很快,忽汗城被攻破。

大湮譔隻好負荊請罪,跪于馬前聽候發落。遼太祖命人收押了大湮譔及相關的渤海國軍政要員,并發出文告。通谕渤海全國及遼國等,命令渤海舊部服從遼國指揮。

二月,安邊、鄚颉、南海、定理等府都來投降。這樣,渤海國的夫餘、龍泉兩府分别在一、二月份被契丹國攻占。

四月間,安邊、鄚頡、定理府,先降後叛。阿古支和漢兵将領康默記等分兵讨逆,所到之處很快平複。當時,有從渤海鴨渌府過來的七千騎兵支援叛亂,局勢一度不利于遼兵。阿古支親率部下精銳,直擊叛軍主力。這支勁旅一鼓作氣,追殺敵軍三千餘人,結果一戰而定大局。遼軍乘勝,直取回跋城,奠定了徹底消滅渤海世仇的基礎。

五、六月,南海、定理二府複叛,都被遼軍平定。

七月,顯德府鐵州叛,并被平定。

八月,契丹将軍康默記和韓延徽的漢人軍團,率軍占領了長嶺府。随後率賓府也來歸降,渤海國平定。

遼軍從元月到六月一直忙于攻占或平定渤海國的先降後叛。到八月份,渤海國的戰事最終完結。據《遼史·卷二·太祖下》載:

龍原府,是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東部臨海,距遼國最遠,不可能在公元926年前歸遼。

率賓府,位于渤海國東北側。不可能在公元926年前歸遼。

再從《遼史》中查知,率賓府與龍原府這兩個府,沒有在天顯元年二月以前歸入遼國的可能性;必定是在天顯元年八月以後,投降或被遼軍攻占。

按日程記錄的遼太祖滅渤海之戰

地 址

事 件

說 明

遼天贊五年

 暨

 

 

 

 

 

 

 

12

 

 

 

12

上京臨潢府

遼太祖舉兵征渤海國。渤海國王大湮譔

行軍方向——由西向東

閏12

 

 ——14天後,再過3天

太祖動身時間應在閏12月以後

閏12

木葉山

祠木葉山

 

閏12

 

 ——10天後

 

閏12

烏山

祭青牛白馬

契丹人傳統,大事祭。

閏12

 

 ——7天後

 

閏12

撒葛山

射鬼箭

面臨渤海國,以示滅渤海決心

閏12

 

 ——8天後

 

閏12

商嶺

當夜包圍渤海國夫餘府

顯然,夫餘府位于商嶺東側

閏12

 

 ——2天後

 

元年

正月

 

當天白氣貫日

 

正月

夫餘城

誅守将,拔夫餘城。

破城後立即東進

 

 

 ——6天後

 

正月

 

遇渤海國老相兵,破之。是夜圍忽汗城

忽汗城是渤海上京,屬龍泉府

 

 

 ——3天後

 

正月

忽汗城外

大湮譔請降

 

正月

忽汗城南

駐軍

 

正月

忽汗城南

大湮譔率三百人出降

 

 

 

 ——3天後

 

正月

 

诏谕渤海國各郡縣,令其服從契丹

 

 

 

 ——2天後

 

正月

 

康末怛等13人進城索兵器,被害

 

正月

忽汗城

大湮譔毀約,複叛。遼太祖攻城,破之。入城,大湮譔再降,以兵押其出城。遼太祖祭天地後出城,回軍中。

滅國不屠城,降者不殺,大度。

2月

 

 ——13天後

 

2月

忽汗城外

安邊、莫颉、南海、定理來降,賜物及錢

 

 

 

 ——13天後

 

2月

忽汗城外

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

并遣使報唐

 

 

 ——2天後

 

2月

忽汗城

遼太祖入忽汗城,閱府庫,賞部下

 

 

 

 ——12天後

 

2月

 

改渤海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城。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受天子儀,主管東丹國

 

2月

 

高麗、濊貊、鐵骊、靺鞨來貢

 

 

 

 ——11天後

 

3月

 

分兵攻長嶺府

 

 

 

 ——6天後

 

3月

 

祭天

 

 

 

 ——3天後

 

3月

 

看望東丹王

 

 

 

 ——2天後

 

3月

 

安邊、莫颉、定理三府叛亂,肖像兵讨伐

 

 

 

 ——8天後

 

3月

 

叛亂的三府被告平定

 

 

 

 ——5天後

 

3月

 

平亂軍隊帶回俘虜,誅安邊叛亂主帥

 

3月

 

宴請并賞賜東丹主要領導和戰功者

 

3月

 

巡視天福城

 

3月

 

班師回京。大湮譔及家屬随行

渤海國的戰事告一段落

 

 

 ——2天後

 

4月

傘子山

遼太祖行軍到此,人皇王送太祖至此後返東丹

 

 

 

 ——34天後

 

5月

 

南海、定理再叛,大元帥堯骨讨之

堯骨是遼太祖二子,後為遼太宗

 

 

 ——36天後

 

6月

慎州

叛亂的南海、定理被平定。遼太祖次慎州

 

 

 

 ——44天後

 

7月

 

原渤海顯德府的鐵州反,堯骨讨之

 

 

 

 ——9天後

 

7月

 

鐵州被平定

 

 

 

 ——6天後

 

7月

 

在皇城西築城,安排大湮譔定居,

改大湮譔名為烏古裡,其妻名為阿裡隻

 

 

 ——3天後

 

7月

夫餘城

遼太祖有病,當晚有大星隕于幄前

 

 

 

 ——7天後

 

7月

 

早晨,見長一裡的黃龍在子城上缭繞,光耀奪目,并進入行宮,後有紫黑氣蔽天,。

這也是黃龍府名稱的由來

7月

 

紫黑氣散去,遼太祖崩。

 

 

 

 ——9天後

 

8月

 

渤海國長嶺府歸遼。

 

 

 

 ——3天後

 

8月

 

遼太祖屍棺還上京

 

 

 

 

 

渤海國各府歸入契丹國的時間

名 稱

歸入遼國時間及遼國年号

曆史

有 關 說 明

懷遠府

公元903年9月——契丹無年号

越喜故地

痕德堇可汗時期

東平府

公元915年——天祐九年

拂涅故地

曾屬句麗,改為遼州

顯德府

公元915年——天祐九年

肅慎故地

曾禹句麗,改為遼陽

鴨渌府

公元915年10月前——天祐九年

句麗故地

曾屬高句麗

鐵利府

公元916年10月——神冊初

鐵利故地

曾屬高句麗

安遠府

公元921年11月——神冊六年

越喜故地

曾屬高句麗

扶馀府

公元926年 1月——天顯元年

扶馀故地

曾屬高句麗

龍泉府

公元926年 2月——天顯元年

肅慎故地

安邊府

公元926年 4月——天顯元年

挹婁故地

鄚頡府

公元926年 4月——天顯元年

扶馀故地

曾屬高句麗

定理府

公元926年 6月——天顯元年

挹婁故地

南海府

公元926年 6月——天顯元年

沃沮故地

曾屬高句麗

顯德鐵州

公元926年 7月——天顯元年

肅慎故地

叛遼,後被遼平

長嶺府

公元926年 8月——天顯元年

句麗故地

率賓府

公元926年8月後——天顯元年

率賓故地

地處邊遠

龍原府

公元926年8月後——天顯元年

濊貊故地

地處邊遠

涑州、銅州、郢州等三個獨奏州,應該是在公元926年3月或4月間歸遼。

遼國在渤海國的西側,所以,渤海國的西邊各府應首先受到遼國的沖擊,并歸入遼國。如此分析,渤海國的十五府位置分布應該如下圖:

渤海國的沈州在哪(渤海國十五府的位置)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