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題圖丨benirwin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今天,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不開玩笑,真有這麼一日子。
别說你家小孩,今天就連支付寶裡的小雞都不興打了。
小雞說: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你打不到我。
不得不說,翻譯這個名字的人真是一位鬼才,“信達雅”三條标準一樣不落,如此通俗易懂,還透露着一絲絲調皮。
國際不打小孩日,原名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Spank通常指打屁股,out大家都懂,如果直譯的話,就是“國際免打屁股日”,但當然,成年人正常來說不會被打屁股,所以還是翻譯成小孩更為貼切一點。
這一天另有“拒絕體罰日”、“無巴掌日”的别稱,總之一個意思,呼籲大家别對孩子實施物理傷害。
“國際不打小孩日”由美國有效管教中心(CED)于1998年倡議設立,至今已有包括中日英俄在内的上百個國家參與。
今天這個日子上了熱搜,各路官媒都在提醒大家,不要體罰,要更多地從兒童心理學上理解孩子、關愛孩子。
但評論區裡的回應卻頗不以為然,大抵是開玩笑的居多。
有人說,我們家不過這種日子。
有人說,今天可以不打,但攢一天,第二天雙倍輸出。
也有人說,這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咱說什麼也得給傳承下去。
還有人直接問,國際打小孩日是哪一天?
反正大家都是當個樂呵,你倡導你的,我繼續打我的,誰也沒把誰當真。
打孩子在我國,确實是個曆史悠久的傳統運動項目。
自古就說“不打不成材”,仿佛孩子是棵棗樹,天生就欠抽打,非得打得皮開肉綻,結的棗子才能甜。
自從雞毛撣子離開日常生活,衣架、皮帶、拖鞋就是最常見的“家法”。
淘寶上,戒尺和教鞭更是熱賣單品,随便打開一家,月銷量1000 ,累計評論超過800。
年度黑色幽默:莫生氣戒尺
買家秀裡一水的好評,很多人表示一到貨立馬就用上了,打孩子很順手。
而且戒尺上的字兒花紋清晰,打出來效果拔群,堪比烏姆裡奇的懲罰筆。
打孩子的父母當然都認為是為孩子好,經典話術是:“媽媽打你都是為你好,你看看别人誰會打你?别人樂意打你嗎?”
打你你不僅得認錯,還要學會感恩,這就是愛的教育。
但并不是每次責打都師出有因,或者說,并不是每次父母以為足夠充分的理由,孩子都能理解。
問問身邊挨打多的孩子,每個都能說出幾次“莫名其妙”挨揍的經曆。
我的朋友小凱,至今還記得少年時挨的一頓暴揍,因為他喜歡練字,每天在家練習書法,被父親認為不務正業,于是抽出皮帶一頓好打。
他記得當時的疼,并且一遍遍跟我強調并不記恨他爸,但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為這事兒挨打。
很多父母覺得,打孩子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懲罰為輔,震懾為主,他們以為自己就像這樣:
但在孩子心裡,事情可能是這樣:
其實仔細想來,打孩子的邏輯裡,充滿着矛盾和不公平。
比方說,如果你問為啥要打孩子,父母經常回答:“讓他長個記性!”
但如果你再問,不怕孩子疏遠你嗎?他們又會回答:“小孩不會記仇。”
真說不清,小孩子到底是記性好還是不好的生物。
有些人說,孩子不打不行,認為疼痛是教育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暴力真的如此有效,那麼為何成年人犯錯不需要被打屁股?
恐怕沒有哪個父母會在偷看孩子日記被發現後對孩子說:對不起,現在請你來打我,讓我接受懲罰。
這難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嗎?
同樣是犯錯,上司絕不會毆打下屬,丈夫也不可以毆打配偶。随便打人需要坐牢,毆打配偶會被判定為婚内暴力。
但打孩子卻成了天經地義,沒人會質疑父母打孩子的權利,隻因為小孩子不懂事,需要被教育。
其實同樣的邏輯災難,更早時也出現在孩兒他媽身上。這位可以随意責打孩子的女士,曾經也随時面臨着被打屁股的危機。
1950年代,美國《紐約每日鏡報》上,曾有一位來自布魯克林的男士提問道:“如果一個女人需要它,她應該被打屁股嗎?”
一位售貨員回答:“為什麼不呢?如果她們成年後還不知道該如何表現,就應該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她們,狠狠打屁股。那能讓她們快點長大。就算一開始沒有,她們也會很快明白過來。”
一位停車場服務員回答:“你得教會她們誰是老大。很多女人往往忘記這是一個男人的世界,打屁股很有助于男主人挽回他們失去的那些尊重。”
打屁股能帶來尊敬、服從,讓那些不懂事的人學會懂事,不聽話的女人需要當家人用暴力來提醒——這番論調聽起來是不是非常耳熟?
這不正是我們正在對孩子們所做的?隻不過當家人變成了2個,在暴力中無力反抗、也不被認為應該反抗的那個人,變成了弱小的兒童。
當然很多備受人類幼崽折磨的人可能會說,不打孩子,隻是因為你還沒見過孩子能有多熊。
君不見多少父母在輔導作業時氣到崩潰,有人恨得捶牆骨折,有人直接氣得突發心梗腦卒中。
還有當孩子不寫作業、拖拖拉拉,或者暴風過境一般拆家時,恐怕很難有人還能保持心情平靜。
更别說那些在大街上對别人犯熊的、偷拿小朋友玩具的,幾乎就要上升到道德品質問題,此時不打,難道等以後坐牢?
熊孩子确實需要教育,但教育是否意味着必須打一頓呢?
可能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近年來的很多研究都指出,打屁股并不是一個良好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說,它是負面而低效的。
早在2016年,《家庭心理學》上的一份報告就曾指出,對于改善兒童問題行為,打屁股是無效的,而且會更容易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易怒”、“缺乏安全感”,顯著增強出現13種不同有害結果的可能。
跟蹤16萬童年曾遭遇體罰的兒童後,研究者發現,體罰的陰影将伴随兒童一生。他們會有更高的風險罹患心血管類疾病,更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壽命也有縮短。
去年哈佛大學發表在《兒童發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則證明,“打屁股”會真實地損害兒童大腦。
這項研究發現,曾受過體罰的青少年,在面對“恐懼”表情時,腦部明顯比未受過體罰的青少年反應活躍。而且體罰會導緻他們大腦中的灰質數量減少,影響大腦正常發育,從而導緻他們情感、感官、智力、學習、語言、肌肉控制和記憶能力欠缺。
另有心理學研究發現,“打屁股”并不能讓孩子忏悔,反而會減輕他們的内疚和負罪,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為行為付出了代價,因此并不需要再感到抱歉。
打孩子不僅無益于教育,更有很大風險。
畢竟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打孩子的輕重也很難把握。
你或許會覺得打屁股不算什麼大事兒,尊臀肉厚,打打無傷大雅。但就像家暴隻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别,打孩子也會不斷經曆暴力升級。
當你認為這招好用,你就很難控制自己不去頻繁使用它。
打屁股隻是兒童暴力的開端,很快憤怒的父母就會感到打屁股不足以宣洩情緒,必須用更嚴厲的方式施加懲戒,于是越打越狠,最終可能釀成緻殘、緻死的悲劇。
失手打死親生孩子的事件實在太多,每年都有那麼幾件見報。有人因為手機丢了疑心是兒子幹的、也有人嫌孩子不肯和自己親熱、還有人隻是因為女兒不肯按時寫完作業,一番責打,還指望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沒想到卻讓孩子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其實教育還有很多辦法,和孩子溝通也有許多方式。這些在網絡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許多,此處無須贅述,有心之人自然可以找到。
在這裡我們想說的是,也許是時候反思一下,責打孩子到底是出于“教育需要”,還是出于宣洩憤怒?
我們吵架時,總是會摔杯子、扔筷子,因為那是完全屬于我們的,我們所能夠完全支配的東西。讓它們承載憤怒,沒有絲毫風險,合情合理。
從前總有人喜歡打老婆,大抵也是出于類似的心理,因為妻子是男人的所有品、無力反抗的附庸。
現在當然越來越少人敢如此做了,因為女人早已不再任人搓扁揉圓。但完全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的兒童呢?
我們在寵愛他們的同時,是否也在把他們視作完全被我們所支配的生物,從而對他們宣洩了過度的憤怒?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作者羅爾德·達爾說:孩子不是小大人,他們自成一個物種,大人是另外一個物種。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敵人、自己的規則。
我們也都當過孩子,但那記憶可能過于遙遠,以至于我們已經遺忘。
忘記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他們很多時候無法理解大人,就像大人無法理解孩子一樣。
無論如何,打小孩并不是一場親子矛盾最好的解決方案,而我們卻總是對此不以為然。
國際不打小孩日為什麼定在今天?
因為每一天都是今天。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