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4 17:48:57

潤筆,就是稿費。“潤筆”一詞源自《隋書·鄭譯傳》。皇帝內史李德林立作诏書。李德林說:“筆幹,沒法寫。”皇帝不解,李德林說:“不得一錢,何以潤筆?”皇帝不禁大笑說:“原來如此”。便答應寫完诏書,立刻發放稿費,讓其去潤筆。“潤筆”一詞便由此得來。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1

潤例,就是稿費的标準。三十年代,豐子恺賦閑在家,為謀生,曾在當時的《太白》半月刊上登出《子恺漫畫潤例》,每幅漫畫價格不低,同時言明一口價,不讨價還價。意思是,你覺得我的畫值我說的标準,我們就可以合作;覺得貴了你就不要,但請不要還價。如此,依然是約稿不斷,于賣畫之餘,他還喜歡讀書、品茶,與朋友小聚,生活極其悠閑。再說齊白石,他為人謙和,但自定的潤例卻絕無商讨的餘地,他定多少就是多少。其它事可以商量,隻有這事沒商量。他家客廳,挂着他親筆書寫的潤例,明碼實價,一清二楚。并且說明凡藏畫多者,人再來不畫或加價,送禮物者不答應,介紹的人沒有酬謝;已賣出的畫拿回來補蟲、加印不答應,不改畫等等(此門條現藏于遼甯省博物館)。給多少潤例,畫多少畫,執行起來也毫不含糊。曾有這樣一個人去拜訪他,一進客廳,擡頭就看見了稿費标準明細表,想想自己口袋的錢,隻夠買一隻半蝦。小心翼翼說明來意,希望能得到白石親筆畫的兩隻蝦。齊白石說:“我一生受苦,從童年至今,所以沒錢,我怎麼生活呢?”然後接過錢說:“放心,一定讓你滿意。”随後,提筆作畫。先畫一隻正在水邊嬉戲的蝦,活靈活現,美不勝收,之後,在這隻蝦旁邊,畫了一隻在水面上隻露出半身的蝦,下半身被層層水波擋住,惟妙惟肖。來客一看,非常歡喜。白石就是這樣巧妙地滿足了來客的要求,同時又嚴格遵守了自己拟定的稿費标準。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2

每個畫家都會經常遇到此事,總有求畫人說:“一張紙幾塊錢,一支筆也沒多少錢,畫張畫也用不了多長時間,這麼多年朋友了,要張畫怎麼這麼難?一點感情都不講,不夠意思!”那麼為什麼畫家不送畫呢?又為什麼名家的畫價那麼高呢?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畫家一幅作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一、如果作為朋友你隻要張紙或要點墨,拿去自己畫,畫家絕不會吝啬,所以你不能說畫家小氣,因為畫畫決不是隻有材料成本費,一個畫家要通過自己多年的時間、金錢、精力去不斷實踐,才能換來精湛的技藝,閱讀多少書籍才能積澱淵博的知識和超前并敏銳的思維?畫是“養”出來的,一般沒有二三十年的功夫和生活閱曆來滋養,是曆練不出高水平的作品的。所謂“文以載道”也是這個道理。而二三十年是苦練階段,是沒有收入的。随着水平的提高,畫家對作品要求越來越嚴,之前的作品會當做廢紙毀掉,因為這樣是對自己和買畫者負責,不能半點馬虎或将就。作為成熟的畫家,筆頭功夫都是練出來的,正所謂“廢紙三千,一事無成!”所以真正滿意的畫作也不會太多,就更舍不得送人了。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3

二、畫畫也更是既費腦力又費體力的活。當别人已經休息,夜深人靜時或是淩晨别人未起之時,畫家可能就在練習,因為這時無人打擾不是嗎?除此之外,還要一有時間就讀書,多汲取各種知識,化作哲思躍然紙上,就像很多畫家死後畫作才被人認可,才值錢一樣,就是因為畫家要思維超前,随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才會被大衆認可。畫家的思維方式、對生活的感知和積累的技術及思想質素,而這些都是無形的。

每個行業都有你看不到的艱辛,你看到的是一幅作品,很輕松,賞心悅目,但這畫背後要多少積澱、多少汗水,你又了解多少呢?有的畫家把每幅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比十月懷胎付出的要多得多,也是多方面滋養出的文化,不是本錢與畫一幅畫的時間問題。有人用幾十年,也有人可能用一生的精力和時間作為本錢。每天堅持研習,日複一日重複練筆,畫上一天,真的很累,藝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腦力與體力勞動的結合,比幹一天體力活或寫一篇文章更累。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4

有時,畫家為了找創作靈感,還需要經常跋山涉水,徒步寫生,去大自然充電。花費不提,隻說生活,有時山裡沒電、沒水,甚至走幾公裡路買菜做飯,有時你難以想象,為了不耽誤畫畫時間,可能每天背兩個饅頭上山,不知每天走多少路、爬幾座山,道路險峻、懸崖峭壁,到了晚上腰酸背痛、壁虎蜘蛛為伴。

畫家的勞動是一種不大一般的勞動,成果的外在形式就是給人賞心悅目的作品,展示給人輕松愉悅的感覺。而背後卻是充滿艱辛的極為複雜的過程,付出巨大成本,甚至冒着終年勞作而有可能顆粒無收的風險,因為藝術的小衆性與藝術家思維的超前性,所以畫家需要長時間承受孤獨,成功前還要承受生活的窘迫、世人的不解、生活的壓力,有些人最後承受不起變得精神失常,或有的直到過世,畫還是一文不值,所以這些都是常人難以理解和想象的。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5

此外,還要耐得住寂寞與枯燥,沒有人拿起筆就成了畫家,畫畫必須要投入真情實感,可以說絞盡腦汁,不斷實踐,多少次失敗換來一點成績,而且成功率又不高,可以說選擇後道路坎坷,用艱難險阻形容都不為過,所以不要認為畫畫像玩一樣不費力氣,畫的成本隻有紙墨筆硯而已。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6

三、馬克思提出了“藝術生産”的概念,藝術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生産應把藝術創作看作生産階段,藝術作品看作“産品”,藝術鑒賞則可以看作是藝術的“消費階段”,從中得到藝術享受的過程,也同樣有生産支配和需要的全過程,同時,藝術欣賞反過來又成為刺激藝術生産的動力,推動藝術生産的發展,我們不能單獨側重其中一個環節,隻有這樣才是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産的本質特征。那麼不要認為隻有物質是要用錢購買的,精神的或無形的物質的,隻用“謝”字可以解決。物質的産品有成本,精神的産品的成本是消耗生命,畫家付出的你沒看到不等于沒受苦。所以,畫家沒特殊情況一般不贈畫;也不會要求同行贈畫。畫家的畫就是産品,那麼就不要要求讓畫家白送,如喜歡就應用你的血汗錢來購買畫家的血汗結晶,才是應該的。如果是朋友更要理解與支持。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7

四、當然,無償創作也不是沒有,比如一些愛心活動、公益捐贈、公拍善助、以畫會友、或為寺廟畫壁畫,參與助殘助學,赈災慈善事業等,也是常有之事,但這些隻能算是盡一個公民義務的善舉,但作為商品、禮品、收藏或投資以期升值,又或官商所求,則明碼實價,論尺論寸,就像有人願意買房,有人願意買珠寶,因為可以升值;有人願意買畫,同樣認為随着畫家年齡的增長,繪畫水平也會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少,作品自然越少,價格将會越高,這是必然。

人們應該尊重畫家通過時間、金錢、精力換來的精湛技術和淵博知識,這是對畫家勞動最起碼的尊重。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8

中國的古代士大夫,講究“清高”,恥言金錢,非說不可時,稱之為“阿堵物”,意思是“那個東西”。稿費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詞,以前有個雅稱叫潤筆。《隋書·鄭譯傳》有一則故事:鄭譯為皇上拟诏書,有人戲稱他“筆幹了”,鄭答:“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以後把稿費、書畫酬金稱為“潤筆”,即出此典。

西漢時, 司馬相如,為失寵的陳皇後作《長門賦》,漢武帝讀了受感動,陳皇後重新得寵,司馬相如得黃金百斤,那時好像還沒有潤筆這個規矩,陳皇後是以向卓文君買酒的方式送黃金的,所以人們隻好說是“作文受賄”,這“賄”字分量可能沒有如今這麼重,若不,司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潤筆之風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韓愈,專為名公巨卿寫碑銘,“一字之價,辇金如山”;杜牧撰《韋丹江西遺愛碑》,得采絹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趨之,《蔡伯喈集》裡面,竟有為年僅十五歲、七歲者作的碑文。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為活人寫壽序,給死者撰碑文。如唐代大散文家韓愈,寫碑文頗得潤筆之利;北宋詩人王禹被貶官外放商州時,也寫過好些碑文,且自作詩雲:“副使官閑莫惆怅,酒錢猶有撰碑錢”。二是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賞賜。這種公文可稱作有償公文。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說: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寫了四道制文,宋征宗給了他特優的酬勞,賞賜了不少堪稱無價之寶的禦用之物。

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潤筆物。而在唐代的民間,潤筆已成了文人約定俗成的寫作收入。比如王勃,因文章寫得好,潤筆多,家裡“金帛盈積”。還有李邕,《新唐書》記載說,自古以來,因寫文章獲錢财之多的,沒人比得上李邕。

另據《湘山野錄》卷上記載:翰林學士孫抃撰寫《進李太後赦文》,宋仁宗讀後“感泣彌月。明賜之外,悉以東宮舊玩密赍(ji)之”。皇帝要秘書寫公文尚有恩賜,則臣下例有饋贈更不待言。如北宋名臣寇準拜相時,楊億(字大年)撰寫制書,其中稱寇準“能斷大事,不拘小節”,寇準認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給作者“例外贈百金。”

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為了獎勵宮廷詩人,設筆專款「潤筆錢」,并「降诏刻石于舍人院」。宋代官俸較薄,皇家有此之設,文人真是受益不淺。

後來,宋朝官家規定的潤筆似乎遭遇了尴尬。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記載:“近時舍人院草制,有送潤筆物稍後時者,必遣院子(舊時稱仆役)詣門催索,而當送者往往不送。”遇到不送或遲送潤筆物者,舍人院的官員們立馬派人上門催讨——跟現在有的作者拿不到稿費唯有忍氣吞聲相比,宋代人的維權意識強多了,行動也比較直接。後來,在潤筆支出加重升官者負擔的情況下,宋朝不得不取消了官方潤筆制度。

書畫家潤筆費的由來(你付潤筆費了嗎)9

當然,民間盛行的潤筆之風,并非一時所能取消得了,尤其是一些文章大家,所得潤筆往往不菲。以歐陽修為例,他曾替宰相王旦寫神道碑銘,王旦之子王仲儀答謝他,拿來潤筆費。歐陽修一看,是十副金制酒具,覺得過于貴重,便推辭不受。對方問為何,他開玩笑說:“缺個捧酒具的人哪!”王仲儀信以為真,竟派人買了兩個侍女,連同酒具,再度送給歐陽修。歐陽修才知道玩笑開大了,這潤筆費不得不收了,隻好收下酒具,将侍女退還,聲明“前言戲之耳”。

潤筆費有時可代之以物,這多見于相交甚笃的朋友之間。歐陽修要把自己的《集古錄自序》作成石刻,去請蔡襄幫忙書寫。雖然他倆是好朋友,但蔡襄一聽,便向歐陽修索要潤筆費。歐陽修知道他是個茶癡,就說要錢沒有,隻能用小龍鳳團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潤筆費。蔡襄一聽,欣喜不已,說道:“太清而不俗。”兩人相視而笑。

明代中後期,潤筆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清代的潤筆之風更盛。鄭闆橋晚年時,不堪俗客之擾,幹脆對自己的潤筆來了個明碼标價,寫下了著名的《闆橋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隻當秋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闆橋鄭燮(xie)。”

潤格是為人做詩文書畫所定的報酬标準,即潤筆的标準。在《闆橋潤格》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鄭闆橋:不講交情,懶得寒暄;不收禮物,隻要銀錢。這種直截了當的态度,既反映了鄭闆橋的真性情,也是他對虛僞、醜惡之風的蔑視和反叛。

當代著名畫家、資深美術編輯千山越先生曾寫過一首《潤格歌》:“流浪十年去寫生,師爺誇餘好學生;癡迷于斯大半生,‘廢畫三千’氣韻生;編輯俸祿難維生,足下無田谷難生;羞偷羞盜無營生,無以為繼了此生;餘視丹青勝生命,潤格在側不欺生,最恥弄墨戲蒼生。”此詩巧用十個“生”字,極富趣味。結尾的“潤格在側不欺生,最恥弄墨戲蒼生”,如同廣告一樣點明主題——潤格在旁邊,童叟無欺,即便不懂畫的人來買畫,也不會糊弄你。

如今,文學作者靠“潤筆費”過日子的已蕩然無存,而書畫家們則由潤筆費改為潤格再到論平方尺來計算作品了。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