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體重要的感官,可以接受外部的光刺激,并将其轉化為神經沖動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産生視覺。就像一台精密的儀器,完成了人體90%的信息采集。然而你知道嗎?人類經過百萬年進化才擁有結構如此精細的眼睛,其結構和功能仍然存在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生理盲點就是其中之一。
眼睛向正前方注視一點時,看到的是包括注視點在内的一定空間範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視野”的概念。其中,距離注視點30°範圍以内的視野被稱為中心視野,而30°以外的範圍又被稱為周邊視野。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關注,但視野與視力一樣,都是衡量人體視功能的重要指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視野半徑≤10°的患者,即使視力正常也屬于盲。
那麼視野範圍内的光學信号是如何到達大腦,并最終被轉化為視覺信息呢?這裡就需要引入一個新的醫學概念:視路。外界的光學信号通過角膜、晶狀體和玻璃體這些眼部屈光結構投射到位于眼底的視網膜上,再由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轉化為神經沖動。從視神經開始,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和視放射等結構,最終到達枕葉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隻有通過這一套完整的視路傳導途徑,我們才能最終“看”到所觀察的事物。
在視覺信息的采集和傳導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有可能導緻視覺的丢失和視野的缺損。但遺憾的是,我們的人體并不完美,即使是正常的眼睛也存在先天的結構“缺陷”,從而導緻人在生理狀态下也不能“看”到所有投射入眼的物象。這一部分缺失的視覺就是我們要介紹的重點對象:盲點。
要了解盲點的産生機制,就要從人類眼底的視網膜結構開始說起。視網膜的解剖結構分為色素上皮層和神經感覺層,後者是視網膜接收光學信息并傳輸神經沖動的結構基礎,也是視覺産生的起點,主要由光感受器細胞(視錐、視杆細胞)和負責傳遞信息的神經細胞組成。光線被光感受器轉化成神經沖動,通過不具有光感受器功能的神經細胞進行傳遞。這些神經纖維最終在視網膜一個叫視盤的結構上集合,彙聚成視神經,并在此處穿出眼球,将視覺信息向神經中樞的方向傳遞。同時,這些神經纖維也運輸氧氣和營養物質,幫助視網膜細胞完成物質交換的視網膜中心動脈和靜脈也從此處通過,并開始在視網膜上分支走行。
視盤雖然是眼部最重要的結構之一,卻沒有感光細胞的分布,所以投射到該處的光學信号無法引發人眼的神經沖動,自然也不會到達神經中樞形成視覺。這個雖然處于視野範圍,但我們仍然看不到的地方,就是臨床上常說的生理盲點。
生理盲點是每個人都有的視野缺失。盲點的大小和位置會因為個體不同而稍有偏差,生理盲點的上下邊緣還會因為大血管出入視盤的投影而形成狹窄的弱視區,這些都屬于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在視野檢查時發現了生理盲點以外的暗點,或者有生理盲點擴大的話,就屬于病理性的改變了,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去醫院就診由專科醫生處理。(孫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