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4:14:14
提示:曆史沒有為人們留下匈奴人的“照片”,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靠技藝謀生的過程中,有一些人匈奴人成了漢代的“民間藝術家”,不僅是白羊肚手巾和他們之間确有某種說不清的聯系,還有他們和個頭兒和天賦。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1

1957年2月下旬,重慶鐵路管理局工程處因工程關系,在成都北郊天回鎮東北面約1公裡的巫家坡鑿出崖墓數座,四川省博物館聞訊後即派專人前往調查。第二年6月,文物專家在天回山北麓清理了三座土坑墓,其中一座是東漢墓,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著名的東漢擊鼓說唱陶俑就在其中。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屬國家一級文物。俑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繪,但已脫落。專家們對其形象的描述是:俑頭戴帻,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璎絡珠飾。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揚起,腳掌向上,張口,露齒,眯縫雙眼,露出活潑诙諧憨厚之态,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2

帻,又稱巾帻。古代中國男子包裹鬓發、遮掩發髻的巾帕。始見于漢代。此俑頭戴軟小冠,并以長巾圍繞一匝,前額上打一花結。此種頭部的打扮或者妝飾,極容易讓人想到今天陝北人系在頭上的白羊肚手巾。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對白羊肚手巾有過一些曆史來源的分析,總體認為它或多或少與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人有關,是人們用來防風沙和保暖的。在四川這個氣候濕潤的地方,人們似乎已經不需要這種防風沙和保暖的的方式了,但在巾帻為何還會出現在擊鼓說唱陶俑的頭上呢?大體上,我們認為這是說唱表演所需的一種逗樂的打扮。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3

說唱表演在漢代民間極為盛行,俳優大緻以調谑、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并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顔。他們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随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中說:“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另外,《漢書》、《史記》中也說,丞相田蚡“所好音樂狗馬田宅,所愛倡優巧匠之屬” ,甚至,漢武帝也“金石絲竹之聲不絕于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于前”。因此,漢墓中不乏此類形象的陶俑出土。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4

通過漢代畫像漢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圖,人們不難看到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這些人會是誰呢?這又讓我們再一次想到了匈奴人。古籍記載,匈奴人的個子不是很高,由于長期的馬背生活他們有腿多少都有一些羅圈兒,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音樂與詩歌天賦。他們的音樂文化有着民歌、鼓吹軍樂、宮廷音樂、歌舞音樂等衆多的體裁,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使用樂器有胡笳、鼙鼓(軍中的一種小鼓),還有我們今天說的胡琴、琵琶等等,不僅為後來生活于蒙古高原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影響甚至遠遠超出了蒙古高原。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5

胡笳是一種吹奏樂器,與之匹配的是鼙鼓,曾經流落匈奴的蔡文姬在其詩中說,匈奴人的鼙鼓夜間響起,喧至天明。她還把胡笳這種樂器帶到了中原,深受中原人民的喜愛。至于民歌的水平,流傳下來的那首《匈奴歌》已經能夠完全能夠代表匈奴人的境界了。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6

一個有着如此音樂與詩歌天賦的民族,其說唱藝術想必也差不到哪裡去。在融入中原以後,不太擅長耕種的匈奴人,當然得憑本事吃飯,所以,去做“民間藝術家”對他們來說也便成了一個相對不錯的選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憑着技藝過光陰當然是再也正常不過的。這與後來喜歡珠寶的粟特人,在安史之亂後,受到排擠,幹起了鑒寶的營生是完全一樣的。

山東最大的漢代畫像(漢代藝術家好純樸)7

曆史沒有為人們留下匈奴人的“照片”,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靠技藝謀生的過程中,有一些人匈奴人成了漢代的“民間藝術家”,不僅是白羊肚手巾和他們之間确有某種說不清的聯系,還有他們和個頭兒和天賦。(文/路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