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上的5句話,讀得越多,越有助于開悟。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大乘佛法教義之總綱,其内容簡潔概要,簡稱《心經》。全經隻有260字,屬六百部般若之一卷。全文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到“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結束。
很多人因而誤以為《心經》是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法,其實所有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心經》是佛陀對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子說法。佛陀透過“心經”教導我們如何正确使用我們的心,令心寂滅不生妄想妄念,以達到寂靜的智慧彼岸。
《心經》主要是告訴所有的物質以及精神現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空的,并不存在所真正的“自我”,後面用很多的“無”,又繼續解釋這個“空”的本質,同時還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本質也是“空”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修行到“般若智慧”的時候,就能證得其中的本質,并且能夠解決世間所有的問題,自然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因修習了般若法門,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為不實在, 均為虛假。 懂得了衆生的五蘊對于菩薩的真心是有掩蓋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五蘊亦即作為物質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針對世間所有萬物的認知活動和觀念。這裡講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洞洞的意思,而是通過物質的本質,看到其内在的東西。就如人人都有的佛性,隻是被妄想分别和執著障礙一樣。即《心經》中“諸法空相”的空相,但“色”空,“空”空,而且“菩提”“涅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就不叫真空。這是三觀空觀的“空”。說“空”不對,說“有”也不對。就如祖師們常說的,“真空妙有”,當然是很難理解這種境界。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段經文,是上承"五蘊皆空"而來的,五蘊可攝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後四字——受,想,行,識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執著中,"色身"最難破,因為明明有一個實在的我,要說它不異於空,難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蘊,特别於色蘊加重語氣。
色蘊不僅指我人的色身,同時也包括宇宙萬有的種種色法——宇宙間所有的物質現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談的色空問題,是以宇宙間的物質現象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來"空"之一字,義理甚深,要說到空的性體,就到了真如實相——涅盤境界,涅盤是聖者所證的境界,是無以用語言文字所可诠解表達的,所以我們隻能就空義中最粗淺部分——"緣起性空"部分加以說明。
弟子問達摩說:“什麼是色?”達摩回答說:“眼前情境,即是色。”弟子問:“什麼是心?”達摩說:“現在問我的,即是心。”弟子問:“面對色時,心應該如何?”達摩說:“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弟子問:“怎麼說呢?”達摩說:“外在情境隻是純然情境,沒有淨垢分别。但由于我們的自我主觀,生心分辨情境的好壞善惡。”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諸法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顯的真實相。空相也可以稱為有相,有所顯的實相叫有相。實相可以通過空來顯,或依有來顯。但實相的本身卻是非空非有的。
不生不滅:是從事物的有無來說。不生不滅相對生滅,要明白不生不滅的含義,先得說明生滅。生滅是有為法的特征,在三法印中有“諸行無常”印,是說有為法都是無常變化的。經論中有四相說:生住異滅。從無到有曰生,生而相續曰住,新陳代謝曰異,離散衰亡曰滅。
不垢不淨:是從事物性質上說的。不垢不淨是相對垢淨,垢淨是随人好惡而建立起來的一對概念。通常我們會把自己喜歡的稱為淨,把自己讨厭的稱為垢。基于垢淨這樣一個前提,在每個人的世界中,就分别好的、壞的、美的、醜的、有價值的、……認為這些都是客觀上存在的。
不增不減:是從事物數量上說的。不增不減相對增減,由少到多曰增,由多到少曰減。通常我們以為增便是實實在在的增,減也是實實在在的減。如有人經商發财了,他在銀行的存款猛增,于是他高興得心花怒放,過幾天生意虧損,存款減少,他為此傷心之極。增減本來就沒有固定性。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修行,也要像佛一樣,以無所得之心去面對一切事物。如此以無所得心面對一切事物,即是依般若智慧而修一切善法之行;隻要依般若智慧而行,那麼心中将沒有任何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心中沒有挂礙,就沒有恐怖,心念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會被虛妄的事物所影響,從而達到佛的最高境界——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在佛,未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在煩惱空,現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 r 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被佛教稱為“揭谛真言”。“揭谛”的意譯“度”的意思,“波羅”意譯為“極”,“波羅僧揭谛”意譯為“破除法我二執”,“菩提薩婆诃”意譯為“由自覺而覺他”。 《心經》都是闡述諸法空相,提醒和告誡我們不要執着法我二相,所謂,顯法密法皆是佛法,見性者相無,相無者佛無,佛無者法無,法無者了空。徹徹底底的破除法我諸相的妄執,使自己達到大圓鏡智等智慧,并達到覺行圓滿的境地。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希望多多讀誦《心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